關于登革熱的剪報,日記,資料
關于登革熱的剪報,日記,資料
登革熱初期,患者體溫迅速升高至39℃以上,持續2至7天,熱型不規則,部分病例在第3至5天熱退后再次升高。兒童體溫較低,癥狀較輕?;颊叱0橛蓄^痛、肌肉關節疼痛、眼眶痛和惡心、嘔吐等癥狀。發病2至5天后,患者可能出現皮疹,初見于掌心、腳底或軀干,逐漸延及四肢,面部皮疹較少見。皮疹可表現為斑丘疹、麻疹樣皮疹、猩紅熱樣皮疹、紅斑疹,偶有細小淤斑,3日內消退,留有棕色斑痕。發病5至8天后,約半數病例出現不同部位出血,如鼻出血、皮膚淤點、胃腸道出血、咯血、血尿和陰道出血等。淋巴結腫大也是常見癥狀,肝腫大也時有發生。實驗室檢查顯示,登革熱患者的白細胞總數下降,尿常規可有少量蛋白、紅細胞和白細胞。病毒分離和血清免疫學檢查有助于診斷。反轉錄PCR檢測患者血清中登革病毒RNA,可用于早期診斷。
導讀登革熱初期,患者體溫迅速升高至39℃以上,持續2至7天,熱型不規則,部分病例在第3至5天熱退后再次升高。兒童體溫較低,癥狀較輕?;颊叱0橛蓄^痛、肌肉關節疼痛、眼眶痛和惡心、嘔吐等癥狀。發病2至5天后,患者可能出現皮疹,初見于掌心、腳底或軀干,逐漸延及四肢,面部皮疹較少見。皮疹可表現為斑丘疹、麻疹樣皮疹、猩紅熱樣皮疹、紅斑疹,偶有細小淤斑,3日內消退,留有棕色斑痕。發病5至8天后,約半數病例出現不同部位出血,如鼻出血、皮膚淤點、胃腸道出血、咯血、血尿和陰道出血等。淋巴結腫大也是常見癥狀,肝腫大也時有發生。實驗室檢查顯示,登革熱患者的白細胞總數下降,尿常規可有少量蛋白、紅細胞和白細胞。病毒分離和血清免疫學檢查有助于診斷。反轉錄PCR檢測患者血清中登革病毒RNA,可用于早期診斷。
![](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105/wz/18506408052.jpg)
登革熱主要由伊蚊傳播,尤其是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在新流行地區,各年齡段人群均易感,但青壯年發病較多。疾病潛伏期約為2至15天,平均6天。登革熱初期,患者體溫迅速升高至39℃以上,持續2至7天,熱型不規則,部分病例在第3至5天熱退后再次升高。兒童體溫較低,癥狀較輕?;颊叱0橛蓄^痛、肌肉關節疼痛、眼眶痛和惡心、嘔吐等癥狀。發病2至5天后,患者可能出現皮疹,初見于掌心、腳底或軀干,逐漸延及四肢,面部皮疹較少見。皮疹可表現為斑丘疹、麻疹樣皮疹、猩紅熱樣皮疹、紅斑疹,偶有細小淤斑,3日內消退,留有棕色斑痕。發病5至8天后,約半數病例出現不同部位出血,如鼻出血、皮膚淤點、胃腸道出血、咯血、血尿和陰道出血等。淋巴結腫大也是常見癥狀,肝腫大也時有發生。實驗室檢查顯示,登革熱患者的白細胞總數下降,尿常規可有少量蛋白、紅細胞和白細胞。病毒分離和血清免疫學檢查有助于診斷。反轉錄PCR檢測患者血清中登革病毒RNA,可用于早期診斷。登革出血熱患者在病程第2至5天可能出現休克,持續12至24小時。出血傾向嚴重,表現為鼻出血、皮膚淤斑、嘔血、便血、咯血、血尿和陰道出血等。重型登革熱患者可能出現中樞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病情迅速惡化,死亡率較高。治療方面,主要采取支持及對癥治療,包括降低體溫、補液、降低顱內壓和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等。目前尚無特效病原治療。預防措施包括特異性實驗室檢查、加強國境衛生檢疫、切斷傳播途徑和提高人群抗病力。防蚊、滅蚊是預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改善衛生環境,消滅伊蚊滋生地,清理積水,噴灑殺蚊劑消滅成蚊。疫苗研發仍在進行中,為預防登革熱提供了希望。詳情
關于登革熱的剪報,日記,資料
登革熱初期,患者體溫迅速升高至39℃以上,持續2至7天,熱型不規則,部分病例在第3至5天熱退后再次升高。兒童體溫較低,癥狀較輕?;颊叱0橛蓄^痛、肌肉關節疼痛、眼眶痛和惡心、嘔吐等癥狀。發病2至5天后,患者可能出現皮疹,初見于掌心、腳底或軀干,逐漸延及四肢,面部皮疹較少見。皮疹可表現為斑丘疹、麻疹樣皮疹、猩紅熱樣皮疹、紅斑疹,偶有細小淤斑,3日內消退,留有棕色斑痕。發病5至8天后,約半數病例出現不同部位出血,如鼻出血、皮膚淤點、胃腸道出血、咯血、血尿和陰道出血等。淋巴結腫大也是常見癥狀,肝腫大也時有發生。實驗室檢查顯示,登革熱患者的白細胞總數下降,尿常規可有少量蛋白、紅細胞和白細胞。病毒分離和血清免疫學檢查有助于診斷。反轉錄PCR檢測患者血清中登革病毒RNA,可用于早期診斷。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