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報的大小并不取決于一個人是否做出缺德的事情。如果一個人經常做缺德的事,即使他聲稱自己福報特別大,這種說法也是站不住腳的。佛教中講求的是因果報應,即一個人的行為(善或惡)會決定他未來的命運。抱著得福報的心態去行善,并不一定會帶來預期的回報。福報的大小與一個人施予時的內心動機密切相關。例如,佛經中提到的阿育王因布施沙子給世尊而得到了做皇帝的福報,但這并不意味著沙子的價值小于其他物品。實際上,阿育王之所以得到如此大的福報,是因為他布施時無私的心態。因此,當我們討論福報時,應當關注行為背后的動機,而非行為的表面價值。當一個人的私心減少到幾乎為零時,他的福報會變得幾乎無限大。正如《金剛經》中所言:“若無所住而生其心,其福德不可思量。”這意味著,只有當內心無所執著,才能產生無法估量的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