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古代的商周時期,一里的長度相當于現代的0.4068公里,即大約406.8米。2. 進入秦漢時期,一里的長度略有增加,相當于現代的0.4158公里,即大約415.8米。3. 隋唐時期,一里的長度有了新的標準,大約相當于現代的0.53公里或0.54公里,即大約530米或540米。4. 到了明清時期,一里的長度穩定在相當于現代的0.576公里,即大約576米。5. 在古代,“里”的換算制度有所變化。在井田制中,一里等于九百畝。隨著商鞅變法廢除了井田制,一里的含義逐漸從長寬各三百步的面積單位轉變為距離三百步的長度單位。6. 隋唐時期,度量衡的標準有所改變,一里被定義為三百六十步,這一標準一直沿用至明清時期。7. 需要注意的是,歷代度量衡的實際值存在差異。例如,秦漢時期以六尺為一步,一尺長約23厘米;而隋唐時期以五尺為一步,一尺長約30厘米。8. 盡管度量標準變化,但人類的步幅基本保持不變,一步(一左一右)通常約為1.4至1.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