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妃是否確定死于馬嵬坡下?
楊貴妃是否確定死于馬嵬坡下?
她的去世發生在天寶十四載(755年),當時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清除皇帝身邊的小人、反對楊國忠為名,起兵反叛,直接威脅到長安。第二年,唐玄宗帶著楊貴妃和楊國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徑馬嵬驛(今陜西興平市西)時,陳玄禮率領的隨行禁軍突然嘩變,要求處死楊國忠和楊貴妃。在楊國忠被殺后,唐玄宗試圖赦免楊貴妃,因為她并無過錯,但禁軍士兵堅信她是國家的禍水,認為沒有她安史之亂便不會發生。為了安撫軍心、提振士氣,唐玄宗在無奈之下,命令楊貴妃自盡。最終,楊貴妃在佛堂的梨樹下,用白綾自縊而死,時年三十八歲。這一事件成為了白居易《長恨歌》中“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的典故。在安史之亂平定后,唐玄宗返回長安,曾派人尋找楊貴妃的遺體,但未能找到。詳情。
導讀她的去世發生在天寶十四載(755年),當時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清除皇帝身邊的小人、反對楊國忠為名,起兵反叛,直接威脅到長安。第二年,唐玄宗帶著楊貴妃和楊國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徑馬嵬驛(今陜西興平市西)時,陳玄禮率領的隨行禁軍突然嘩變,要求處死楊國忠和楊貴妃。在楊國忠被殺后,唐玄宗試圖赦免楊貴妃,因為她并無過錯,但禁軍士兵堅信她是國家的禍水,認為沒有她安史之亂便不會發生。為了安撫軍心、提振士氣,唐玄宗在無奈之下,命令楊貴妃自盡。最終,楊貴妃在佛堂的梨樹下,用白綾自縊而死,時年三十八歲。這一事件成為了白居易《長恨歌》中“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的典故。在安史之亂平定后,唐玄宗返回長安,曾派人尋找楊貴妃的遺體,但未能找到。詳情。
![](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104/wz/18551613452.jpg)
楊貴妃確實是在馬嵬坡去世的。《新唐書》與《舊唐書》的記載在此點上大致相合,這表明楊貴妃的死地在馬嵬坡是確鑿無疑的。關于她可能未死的傳說,很可能是人們出于對美好事物的向往而產生的。她的去世發生在天寶十四載(755年),當時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清除皇帝身邊的小人、反對楊國忠為名,起兵反叛,直接威脅到長安。第二年,唐玄宗帶著楊貴妃和楊國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徑馬嵬驛(今陜西興平市西)時,陳玄禮率領的隨行禁軍突然嘩變,要求處死楊國忠和楊貴妃。在楊國忠被殺后,唐玄宗試圖赦免楊貴妃,因為她并無過錯,但禁軍士兵堅信她是國家的禍水,認為沒有她安史之亂便不會發生。為了安撫軍心、提振士氣,唐玄宗在無奈之下,命令楊貴妃自盡。最終,楊貴妃在佛堂的梨樹下,用白綾自縊而死,時年三十八歲。這一事件成為了白居易《長恨歌》中“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的典故。在安史之亂平定后,唐玄宗返回長安,曾派人尋找楊貴妃的遺體,但未能找到。詳情
楊貴妃是否確定死于馬嵬坡下?
她的去世發生在天寶十四載(755年),當時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清除皇帝身邊的小人、反對楊國忠為名,起兵反叛,直接威脅到長安。第二年,唐玄宗帶著楊貴妃和楊國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徑馬嵬驛(今陜西興平市西)時,陳玄禮率領的隨行禁軍突然嘩變,要求處死楊國忠和楊貴妃。在楊國忠被殺后,唐玄宗試圖赦免楊貴妃,因為她并無過錯,但禁軍士兵堅信她是國家的禍水,認為沒有她安史之亂便不會發生。為了安撫軍心、提振士氣,唐玄宗在無奈之下,命令楊貴妃自盡。最終,楊貴妃在佛堂的梨樹下,用白綾自縊而死,時年三十八歲。這一事件成為了白居易《長恨歌》中“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的典故。在安史之亂平定后,唐玄宗返回長安,曾派人尋找楊貴妃的遺體,但未能找到。詳情。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