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的四大遠古史前文明中,華夏文明是其中之一,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國的最早文明形態。這一文明的發展,得益于黃帝、神農炎皇、大禹等歷史人物及其部族的努力和貢獻。黃帝時代,他的族人被稱為“黃族”,主要居住在黃河流域。而神農炎皇的族人,即“夏族”,則多居住在江漢地區。這兩個部族在歷史上占據了主導地位,直到大禹的兒子啟取代了黃帝時代,建立了夏朝,從而開啟了華夏民族的紀元。在黃帝時期,中原地區經歷了多次洪水和流星雨等自然災害。大禹在西元前4095年成功進行了治水,從而穩定了社會環境。大禹繼承黃帝的帝位后,天下太平,他制定了九州制度,從而使得天下安定。九州包括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和豫州,這一制度的建立體現了大禹時期治理天下的方法已經相當成熟。夏帝國時期,華族、夏族、貊族和蠻族得以和平共存,這一時期持續了3000多年。雖然這段歷史中不乏大災難和戰爭,但這些事件確實發生過。黃帝時期,人口銳減,從黃帝到大禹,共有五位帝王傳承。然而,地球在西元前12000年至西元前10000年間遭遇了大規模的自然災害,尤其是火山爆發,導致世界性的災難和疾病,人口大量減少。中原地區雖然發展了醫學神話,但地球進入了冰河時期,人們被迫南遷,猛禽怪獸也南遷,世界人口急劇下降。在大禹建立夏帝國之前,黃帝部族一直追殺神農部族共工氏,這一過程持續了兩百多年。考慮到中原大地的生存條件,可以估算在大禹建立夏帝國、劃分九州時,平均每個州有3至5支部族,每支部族約100至500人,一個州約300至2500人,全國總人口大約3萬至10萬左右。這一系列的歷史變遷和文明形成的過程,揭示了華夏之源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歷史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