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西天取經,取得是什么經,他
唐僧西天取經,取得是什么經,他
1.阿含部:《緣起經》1卷,譯于龍朔元年。2.般若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600卷,譯于顯慶五年至龍朔三年。3.華嚴部:《顯無邊佛土功德經》1卷,譯于永徽五年。4.寶積部:《菩薩藏會》/《大菩薩藏經》20卷,譯于貞觀十九年。5.涅槃部:《佛臨涅槃記法住經》1卷,譯于永徽三年。6.大集部:《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10卷,譯于永徽二年。7.經集部:《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1卷,譯于永徽二年。8.密教部:《諸佛心陀羅尼經》1卷,譯于永徽元年。9.律部:《菩薩戒揭磨文》1卷,譯于貞觀二十三年。10.釋經論部:《佛地經論》7卷,譯于貞觀二十三年。11.毗曇部:《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20卷,譯于顯慶五年至龍朔三年。12.中觀部:《廣百論》1卷,譯于永徽元年。
導讀1.阿含部:《緣起經》1卷,譯于龍朔元年。2.般若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600卷,譯于顯慶五年至龍朔三年。3.華嚴部:《顯無邊佛土功德經》1卷,譯于永徽五年。4.寶積部:《菩薩藏會》/《大菩薩藏經》20卷,譯于貞觀十九年。5.涅槃部:《佛臨涅槃記法住經》1卷,譯于永徽三年。6.大集部:《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10卷,譯于永徽二年。7.經集部:《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1卷,譯于永徽二年。8.密教部:《諸佛心陀羅尼經》1卷,譯于永徽元年。9.律部:《菩薩戒揭磨文》1卷,譯于貞觀二十三年。10.釋經論部:《佛地經論》7卷,譯于貞觀二十三年。11.毗曇部:《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20卷,譯于顯慶五年至龍朔三年。12.中觀部:《廣百論》1卷,譯于永徽元年。
![](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104/wz/18553031752.jpg)
貞觀十九年,玄奘法師攜帶大量梵文經典返回長安,其中包括佛像和佛舍利等,共計657部。法師歸國后,受到唐太宗和唐高宗的尊重,被詔令在長安譯經院翻譯新經。法師在弘福寺、大慈恩寺、玉華宮等地譯經長達十九年,共翻譯出75部,1335卷的佛經。這些經文按照《大藏經總目錄》的分類,具體如下:1. 阿含部:《緣起經》1卷,譯于龍朔元年。2. 般若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600卷,譯于顯慶五年至龍朔三年。3. 華嚴部:《顯無邊佛土功德經》1卷,譯于永徽五年。4. 寶積部:《菩薩藏會》/《大菩薩藏經》20卷,譯于貞觀十九年。5. 涅槃部:《佛臨涅槃記法住經》1卷,譯于永徽三年。6. 大集部:《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10卷,譯于永徽二年。7. 經集部:《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1卷,譯于永徽二年。8. 密教部:《諸佛心陀羅尼經》1卷,譯于永徽元年。9. 律部:《菩薩戒揭磨文》1卷,譯于貞觀二十三年。10. 釋經論部:《佛地經論》7卷,譯于貞觀二十三年。11. 毗曇部:《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20卷,譯于顯慶五年至龍朔三年。12. 中觀部:《廣百論》1卷,譯于永徽元年。13. 瑜伽部:《瑜伽師地論》100卷,譯于貞觀十九年至二十二年。以上僅列舉了部分經文,總共有七十五部,1335卷。其中,部分經文的翻譯時間存在爭議,例如《大阿羅漢難提多羅所說住法記》的翻譯時間,梁任公認為是永徽九年,但唐高宗在永徽六年即改元顯慶,具體年份需進一步考證。此外,玄奘法師在643年啟程回國,將約657部佛經帶回中土。646年回到長安后,受到唐太宗的熱情接待。永徽三年,法師在長安城內慈恩寺的西院筑五層塔,即慈恩寺塔,也就是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貯藏自天竺攜來的經像。
唐僧西天取經,取得是什么經,他
1.阿含部:《緣起經》1卷,譯于龍朔元年。2.般若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600卷,譯于顯慶五年至龍朔三年。3.華嚴部:《顯無邊佛土功德經》1卷,譯于永徽五年。4.寶積部:《菩薩藏會》/《大菩薩藏經》20卷,譯于貞觀十九年。5.涅槃部:《佛臨涅槃記法住經》1卷,譯于永徽三年。6.大集部:《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10卷,譯于永徽二年。7.經集部:《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1卷,譯于永徽二年。8.密教部:《諸佛心陀羅尼經》1卷,譯于永徽元年。9.律部:《菩薩戒揭磨文》1卷,譯于貞觀二十三年。10.釋經論部:《佛地經論》7卷,譯于貞觀二十三年。11.毗曇部:《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20卷,譯于顯慶五年至龍朔三年。12.中觀部:《廣百論》1卷,譯于永徽元年。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