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103/wz/18571401952.jpg)
桂陵之戰戰國中期,齊、魏、燕、趙、韓、楚、秦七雄并立,征戰頻繁。公元前354年,魏國派大將龐涓率8萬精兵進攻趙國,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今河北邯鄲)。趙國苦戰一年,眼看就要撐不弊核住了,急忙向盟國齊國求救。齊威王正欲向外擴張,于是命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率兵8萬去救趙國。孫臏是兵圣孫武的后代,出生于齊國。他曾拜兵學家鬼谷子為師,與魏國大將龐涓是同窗好友。但龐涓做了魏國大將后,十分嫉妒孫臏的才能,將他騙到魏國施以臏刑(去膝蓋骨),欲使其永遠不能領兵打仗。后孫臏千方百計才逃出回齊國,并被齊威王重用。孫臏終于得到一個向龐涓復仇的機會。但他并沒有急于與龐涓在戰場上相見。他勸田忌放棄領兵直趨邯鄲,與魏軍決戰的計劃,趁魏軍主力出兵在外,國內防務空虛之際,直搗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迫使遠在異國的魏軍“釋趙而自救”。等龐涓回兵時,中基老途予以截擊,這樣既救了趙,又能給魏國以沉重打擊,是一舉而兩得。田忌采納了孫臏“批亢搗虛”、“圍魏救趙”的戰法,揮師直逼魏國軍事重鎮平陵(今山東定陶)。齊軍攻打平陵的行動并不堅決,龐涓也不急于回救,繼續竭盡全力攻克邯鄲。直到魏軍已占領邯鄲,損兵折將急需休整時,孫臏才建議齊軍揮師直搗魏都大梁,逼魏惠王十萬火急命令龐涓統兵回救。龐涓接令后,不得不放棄邯鄲,拋棄輜重,晝夜兼程回師。孫臏判斷魏軍回師必經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立即率齊軍主力北上,在桂陵設下埋伏。當魏軍經長途跋涉行至桂陵時,以逸待勞的齊軍突然出擊,大敗魏軍,龐涓只身逃回魏國(一說被俘后放回)。馬陵之戰戰國時期,齊軍在馬陵(今河南范縣西南)殲滅魏軍的著名伏擊戰。周顯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3年),魏發兵攻韓,韓向齊求救。齊應允救援,以促韓竭力抗魏。但鑒于戰事初起,魏、韓雙方實力未損,過早出兵對齊不利,直到韓軍五戰俱敗,情況危急,魏軍也十分疲憊,才發兵相救。二十七年,齊威王以田忌為主將,田嬰、田盼為副將,孫臏為軍師,運用“圍魏救趙”戰法(見桂陵之戰),率軍直趨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誘使魏軍回救,以解韓圍。魏軍果然撤回大梁,并以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率兵10萬東出外黃(今河南蘭考東南),迎擊齊軍。孫臏認為,魏軍悍勇,不可貿然決戰,只可利用魏軍向來輕視齊軍和龐涓求勝心切的弱點,“因其勢而利導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乃避戰示弱,退兵減灶,引誘魏軍追擊。太子申本有退軍之意,龐涓不聽,率軍緊追。見齊軍逐日減灶,以為齊軍士氣低落,逃亡嚴重,即丟下步兵,以輕車銳騎兼程追擊。齊軍退至樹木茂密、道狹地險的馬陵。孫臏計算行程,判斷魏軍將于日落后追至,即引軍埋伏。經長途追擊而疲憊不堪的魏軍,于孫臏預計時間進入設伏地域。齊軍萬弩俱發,魏軍大敗,龐涓憤愧自殺。齊軍乘勝進攻,俘太子申,全殲魏軍。孫臏利用龐涓的弱點,制造假象,誘其就范,始終居于主動地位。此戰是中國戰爭史上設伏殲敵的著名戰例。長平之戰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睹献印るx婁》描繪戰國時期的戰爭場面是:“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笨v觀烽火連天、刀光劍影的270年戰國歷史,可知孟老夫子的這番話并沒 有夸張的成分。當然,就戰爭規模之大、殺傷程度之烈而言,在當時的眾多戰爭中,沒 有比秦、趙長平之戰更為驚心動魄的了。長平之戰發生于公元前260年,是秦、趙之間的一次戰略決戰。在戰爭中,秦軍貫 徹正確的戰略指導,采用靈活多變的戰術,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開創了我國歷史上最 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秦國自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以來,制定正確的兼并戰略:獎勵耕戰,富國強兵, 國勢如日中天;連橫破縱,遠交近攻,外交連連得手;旌旗麾指,鐵騎馳騁,軍事勝利 捷報頻傳。100余年中,蠶食緩進,重創急攻,破三晉,敗強楚,弱東齊,構成了對山 東六國的戰略進攻態租鋒掘勢。在秦國的咄咄兵鋒面前,韓、魏屈意奉承,南楚自顧不暇,東 齊力有不逮,北燕無足輕重。只有趙國,自公元前302年趙武靈王進行“胡服騎射”軍 事改革以來,國勢較盛,軍力較強,對外戰爭勝多負少,且擁有廉頗、趙奢、李牧等一 批能征慣戰的將領,尚可與強秦進行一番周旋。事情很清楚,秦國要完成統一六國的殊世偉業,一定得拔去趙國這顆釘子。自然, 趙國也不是好惹的,豈甘心束手就擒。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勢所難免。秦昭王根據丞相范睢“遠交近攻”的戰略構想,從公元前268年起,先后出兵攻占 了魏國的懷(今河南武陟西)、邢丘(今河南溫縣附近),迫使魏國親附于己。接著又 大舉攻韓,先后攻取了陘(今河南濟源西北)、高平(今河南濟源西南)、少曲(今河 南濟源西)等地。并于公元前261年攻克野王(今河南沁陽),將韓國攔腰截為二段。 消息傳來,韓國朝廷上下一片驚恐,趕忙遣使入秦,以獻上黨郡(今山西長治一帶)向 秦求和。然而,韓國的上黨太守馮亭卻不愿獻地入秦,而是做出了獻上黨之地于趙的選擇。 他的用意當然清楚:轉移秦軍鋒芒,促成趙、韓攜手,聯合抵御秦國。趙王目光短淺,在不計后果的情況下,接受平原君趙勝的建議,貪利受地,將上黨 郡并入自己的版圖。趙國的這一舉動,無異于虎口奪食,引起秦國的極大不滿,秦、趙 之間的矛盾因此而全面激化了。范睢遂建議秦王乘機出兵攻趙。秦王便于公元前261年 命令秦軍一部進攻韓國緱氏(今河南偃師西南),直趨滎陽,威懾韓國,同時命令左庶 長王龁率領大軍撲向趙國,攻打上黨。上黨趙軍兵力不敵,退守長平(今山西高平西 北)。趙王聞報秦軍長驅東進,得地的喜悅早去了一半。只好興師應戰,派遣大將廉頗率 趙軍主力開往長平,企圖重新占據上黨。廉頗抵達長平后,即向秦軍發起攻擊。遺憾的是,秦強趙弱,趙軍數戰不利,損失較大。廉頗不愧為一名明智的將帥,他鑒于實際情 況,及時改變了戰略方針,轉取守勢,依托有利地形,筑壘固守,以逸待勞,疲憊秦軍。 廉頗的這一招很是奏效,秦軍的速決勢頭被抑制了,兩軍在長平一帶相持不決。但是秦國的戰爭指導者畢竟棋高一著,他們運用謀略來打開缺口,為爾后的戰略進 攻創造條件。一方面他們借趙國使者鄭朱到秦國議和的機會,故意殷勤招待鄭朱,向各 國制造秦、趙和解的假象,使趙國在外交上喪失了與各國“合縱”的機會,陷于被動和 孤立。另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