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趨勢性特征之一是
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趨勢性特征之一是
2.經濟新常態不僅意味著經濟增長速度的調整,還包括產業結構優化、增長動力轉換、資源配置方式變化以及經濟福祉包容性共享等多個方面的深刻變革。3.在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增速已從過去的超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以2020年為界,增速底線被設定為6.5%。4.發展方式的轉變是關鍵所在,即從粗放增長向集約增長轉變,從規模和速度驅動轉向質量和效率驅動。5.產業結構也在升級,從低端向高端移動。2013年,服務業(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達到46.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標志著中國經濟的“服務化”時代的到來。6.增長動力正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這要求我們抓住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不能消極等待、觀望或懈怠。
導讀2.經濟新常態不僅意味著經濟增長速度的調整,還包括產業結構優化、增長動力轉換、資源配置方式變化以及經濟福祉包容性共享等多個方面的深刻變革。3.在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增速已從過去的超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以2020年為界,增速底線被設定為6.5%。4.發展方式的轉變是關鍵所在,即從粗放增長向集約增長轉變,從規模和速度驅動轉向質量和效率驅動。5.產業結構也在升級,從低端向高端移動。2013年,服務業(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達到46.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標志著中國經濟的“服務化”時代的到來。6.增長動力正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這要求我們抓住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不能消極等待、觀望或懈怠。
1. 我國經濟在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進程中,展現出一系列趨勢性特征。其中,經濟福祉的分布模式正從“先富先好”向“包容共享”轉變。2. 經濟新常態不僅意味著經濟增長速度的調整,還包括產業結構優化、增長動力轉換、資源配置方式變化以及經濟福祉包容性共享等多個方面的深刻變革。3. 在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增速已從過去的超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以2020年為界,增速底線被設定為6.5%。4. 發展方式的轉變是關鍵所在,即從粗放增長向集約增長轉變,從規模和速度驅動轉向質量和效率驅動。5. 產業結構也在升級,從低端向高端移動。2013年,服務業(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達到46.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標志著中國經濟的“服務化”時代的到來。6. 增長動力正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這要求我們抓住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不能消極等待、觀望或懈怠。7. 資源配置方式也在改變,市場從起到基礎性作用,轉變為起到決定性作用。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8. 經濟福祉的分布變得更加包容和平等。例如,農村居民收入增速超過城鎮居民,城鄉結構在轉型,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經濟增速正在超過東部地區。9. 適應新經濟常態的理念包括: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保持戰略定力和平常心;保持經濟的合理發展速度;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中心。10. 在新常態下,應科學理解質量問題,注重企業效益、民生效益和生態效益,實現經濟增長不含水分,即不再單純以GDP的增長來衡量成功,而是加快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轉變。
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趨勢性特征之一是
2.經濟新常態不僅意味著經濟增長速度的調整,還包括產業結構優化、增長動力轉換、資源配置方式變化以及經濟福祉包容性共享等多個方面的深刻變革。3.在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增速已從過去的超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以2020年為界,增速底線被設定為6.5%。4.發展方式的轉變是關鍵所在,即從粗放增長向集約增長轉變,從規模和速度驅動轉向質量和效率驅動。5.產業結構也在升級,從低端向高端移動。2013年,服務業(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達到46.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標志著中國經濟的“服務化”時代的到來。6.增長動力正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這要求我們抓住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不能消極等待、觀望或懈怠。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