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國玉璽”談古玉的鑒別-和田玉資訊
從“傳國玉璽”談古玉的鑒別-和田玉資訊
2.其次反復觀察造型,查閱相關文物收藏的標準、文物的特征和工藝特點,進行比較,對現世的異型古玉注意造型和工藝的細微部分,是否符合當時社會的人文特點。3.如眼、刻紋、孔型和神態是否有現代人文和工藝的特點,有者敬而遠之。4.最后是對玉沁進行觀察和分析,軟玉不耐酸堿,不同的氣候環境和土壤,沁玉的情況不一樣。5.俗稱玉有十三沁,隨年代的久遠,沁物的力度大小,玉的受沁度和受沁部位是不一樣的,通過透光照射發現玉的沁色高度均勻,可以斷定是假古玉。6.另外,還原玉色時要仔細觀察退沁的變化,能退沁而且退沁時有層次、有先后、有散落無法退沁點和隔紋便是真古玉,否則是仿品。7.如果玉的沁色退沁很快,并顯玉的本質則是真品。因為現代物理化學制造的玉沁是永久損毀性沁色,這是一種腐蝕性工藝,用退沁法退沁是無法解決的。
導讀2.其次反復觀察造型,查閱相關文物收藏的標準、文物的特征和工藝特點,進行比較,對現世的異型古玉注意造型和工藝的細微部分,是否符合當時社會的人文特點。3.如眼、刻紋、孔型和神態是否有現代人文和工藝的特點,有者敬而遠之。4.最后是對玉沁進行觀察和分析,軟玉不耐酸堿,不同的氣候環境和土壤,沁玉的情況不一樣。5.俗稱玉有十三沁,隨年代的久遠,沁物的力度大小,玉的受沁度和受沁部位是不一樣的,通過透光照射發現玉的沁色高度均勻,可以斷定是假古玉。6.另外,還原玉色時要仔細觀察退沁的變化,能退沁而且退沁時有層次、有先后、有散落無法退沁點和隔紋便是真古玉,否則是仿品。7.如果玉的沁色退沁很快,并顯玉的本質則是真品。因為現代物理化學制造的玉沁是永久損毀性沁色,這是一種腐蝕性工藝,用退沁法退沁是無法解決的。
![](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206/wz/18576367252.jpg)
1. 對古玉的鑒定不難,先秦以前的古玉一般都是軟玉,玉的硬度大于5就要敬而遠之。2. 其次反復觀察造型,查閱相關文物收藏的標準、文物的特征和工藝特點,進行比較,對現世的異型古玉注意造型和工藝的細微部分,是否符合當時社會的人文特點。3. 如眼、刻紋、孔型和神態是否有現代人文和工藝的特點,有者敬而遠之。4. 最后是對玉沁進行觀察和分析,軟玉不耐酸堿,不同的氣候環境和土壤,沁玉的情況不一樣。5. 俗稱玉有十三沁,隨年代的久遠,沁物的力度大小,玉的受沁度和受沁部位是不一樣的,通過透光照射發現玉的沁色高度均勻,可以斷定是假古玉。6. 另外,還原玉色時要仔細觀察退沁的變化,能退沁而且退沁時有層次、有先后、有散落無法退沁點和隔紋便是真古玉,否則是仿品。7. 如果玉的沁色退沁很快,并顯玉的本質則是真品。因為現代物理化學制造的玉沁是永久損毀性沁色,這是一種腐蝕性工藝,用退沁法退沁是無法解決的。8. 由于玉本身具有排渣的特性,久埋地下,玉自身能把內部雜質向外排除,所以退沁時有層次,退出之物也易離玉而去,觀退出之物在水中的清亮混濁也可知玉的沁物久遠程度。9. 但在玉隔中的玉質較差,一般退沁時效果不好,觀察玉隔中沁色也可知久遠。10. 現就一個傳說中的古玉璽作一個探索性、推測性鑒別。11. 據史記載,秦皇傳國玉璽確有其物,但久已丟失,至今難尋,成為千古之謎。12. 筆者近期研讀了華東師大學者王紹璽編寫的《傳國玉璽》一書,從其中羅列的文史資料得到一些啟發,現推測鑒別傳國玉璽,以饗讀者。13. 文獻說秦皇玉璽是良玉,則玉璽就不能被一般自然災害所傷,私下人為毀傷也很難,傳世的可能性很大。14. 文獻說秦璽是方圓四寸,筆者認為強調方圓不單指方寸,且古人認為圓柱寓意通天,那么秦璽必定是圓柱體印章,直徑約四寸大小,符合用在封泥上的秦代習慣。15. 秦居西方,圖騰為螭虎(龍),崇尚白色,所以推定玉璽選用的是白色玉,可能是豬脂肪樣白玉或微黃的白玉,印紐肯定是螭虎龍紐。16. 秦皇獨步天下,惟我獨尊,絕不會棚拆隱選用引起誤導的五個螭虎龍齊盤的飾紐;17. 由于用在封泥印,為便于把握,螭虎紐的體積應御鎮為滿手心的大小,以便蓋印;18. 印文應簡單并粗大,以便他人確認;19. 字為陽刻,線條寬而有棱,適合封泥用印。20. 但是秦皇傳國玉璽明確為傳國信物,是表示對列祖列宗的承傳,也表示上天意志,所以傳國玉璽還用來祭天祭祖,公示指令。21. 既然為萬世承傳,勢必上起秦祖少皋白帝,下達萬世子孫,并且特別要指明秦代子孫承接。22. 所以秦璽通天、通祖和傳授于子孫的作用應是秦印文的含義,所謂受命于天,既壽永昌的印文不合秦皇禮儀和祖綱,應判為偽作。23. 由此可見,凡是后來有這八字印文的傳國玉印和五紐玉印都不是秦印。24. 秦傳國玉璽既要用印文作信,又要明示承傳的權威性,筆者估計要兩樣兼有不可能在印文中都反映出來。25. 那樣鏈廳印文太長,信物的印文泥記難表示出來。26. 依先秦時代習用青銅器作銘文長存簿記,筆者估計在秦傳國玉璽印臺周圍雕刻有銘文表示承傳信記,構成印文。27. 由于要祭祖,所有印文都采用通行于秦地的古代大篆而不用秦統一中國后的小篆文體,先秦時期銘文和印文書寫自由奔放,估計印文的分布是不滿格的,有自己的獨特性。28. 史料有的記載秦玉璽的印文是鳥書,這是訛傳,因為鳥書主要流行于東夷地方,秦人不會單取其書文優美而背典忘宗,破壞禮制,采用亡國之文。29. 再說鳥文過于細小,不利泥印。30. 所以現在故宮博物院中收藏的傳國玉璽很可能是偽玉璽。31. 但是不管是真傳國玉璽還是假傳國玉璽,其收藏價值都是很大的,它們代表歷史事件和文化藝術,只不過真傳國玉璽的惟一性、不可仿性和傳奇性及開創性,使其價值連城。
從“傳國玉璽”談古玉的鑒別-和田玉資訊
2.其次反復觀察造型,查閱相關文物收藏的標準、文物的特征和工藝特點,進行比較,對現世的異型古玉注意造型和工藝的細微部分,是否符合當時社會的人文特點。3.如眼、刻紋、孔型和神態是否有現代人文和工藝的特點,有者敬而遠之。4.最后是對玉沁進行觀察和分析,軟玉不耐酸堿,不同的氣候環境和土壤,沁玉的情況不一樣。5.俗稱玉有十三沁,隨年代的久遠,沁物的力度大小,玉的受沁度和受沁部位是不一樣的,通過透光照射發現玉的沁色高度均勻,可以斷定是假古玉。6.另外,還原玉色時要仔細觀察退沁的變化,能退沁而且退沁時有層次、有先后、有散落無法退沁點和隔紋便是真古玉,否則是仿品。7.如果玉的沁色退沁很快,并顯玉的本質則是真品。因為現代物理化學制造的玉沁是永久損毀性沁色,這是一種腐蝕性工藝,用退沁法退沁是無法解決的。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