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實際談談不戰而屈人之兵
聯系實際談談不戰而屈人之兵
2.以三國時期為例,諸葛亮因誤用馬謖而失去了戰略要地街亭。魏國的司馬懿乘機率領15萬大軍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進發。當時,諸葛亮身邊缺乏武將,只有一群文官,而他的五千士兵中還有一半執行運糧任務,城中只剩下2500名士兵。眾人得知司馬懿大軍逼近的消息后,都感到非常恐慌。然而,諸葛亮登上城樓觀察后,對眾人表示不必驚慌,他只需略施計策,就能讓司馬懿退兵。于是,諸葛亮下令隱藏所有旗幟,士兵原地保持不動,嚴禁私自外出或大聲喧嘩,違者立即處斬。他還指示打開四個城門,每扇城門上安排20名士兵裝扮成平民,灑水清掃。諸葛亮自己則身著便服,頭戴便帽,領著兩個書童,攜一張琴,坐在城樓上的望敵樓上,悠然自得地彈琴。當司馬懿的先頭部隊到達城下時,見到這種情景,都猶豫不敢進城,立即返回報告司馬懿。您為何要撤退呢。
導讀2.以三國時期為例,諸葛亮因誤用馬謖而失去了戰略要地街亭。魏國的司馬懿乘機率領15萬大軍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進發。當時,諸葛亮身邊缺乏武將,只有一群文官,而他的五千士兵中還有一半執行運糧任務,城中只剩下2500名士兵。眾人得知司馬懿大軍逼近的消息后,都感到非常恐慌。然而,諸葛亮登上城樓觀察后,對眾人表示不必驚慌,他只需略施計策,就能讓司馬懿退兵。于是,諸葛亮下令隱藏所有旗幟,士兵原地保持不動,嚴禁私自外出或大聲喧嘩,違者立即處斬。他還指示打開四個城門,每扇城門上安排20名士兵裝扮成平民,灑水清掃。諸葛亮自己則身著便服,頭戴便帽,領著兩個書童,攜一張琴,坐在城樓上的望敵樓上,悠然自得地彈琴。當司馬懿的先頭部隊到達城下時,見到這種情景,都猶豫不敢進城,立即返回報告司馬懿。您為何要撤退呢。
1. 孫武曾經說過:“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這句話的含義是,最高明的戰爭方式不是通過一場場的勝利,而是能夠在不交戰的情況下使敵人屈服。在戰爭中,最高策略是通過策略手段挫敗敵人的計謀,其次是破壞敵人的外交關系,再次是通過軍事力量戰勝敵人,最下策才是攻城掠地。這些傳統的戰爭方式并不高明,真正高明的是能夠避免戰爭就能使敵人屈服。只有達到這種“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境界,才能算得上是真正善于用兵。2. 以三國時期為例,諸葛亮因誤用馬謖而失去了戰略要地街亭。魏國的司馬懿乘機率領15萬大軍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進發。當時,諸葛亮身邊缺乏武將,只有一群文官,而他的五千士兵中還有一半執行運糧任務,城中只剩下2500名士兵。眾人得知司馬懿大軍逼近的消息后,都感到非常恐慌。然而,諸葛亮登上城樓觀察后,對眾人表示不必驚慌,他只需略施計策,就能讓司馬懿退兵。于是,諸葛亮下令隱藏所有旗幟,士兵原地保持不動,嚴禁私自外出或大聲喧嘩,違者立即處斬。他還指示打開四個城門,每扇城門上安排20名士兵裝扮成平民,灑水清掃。諸葛亮自己則身著便服,頭戴便帽,領著兩個書童,攜一張琴,坐在城樓上的望敵樓上,悠然自得地彈琴。當司馬懿的先頭部隊到達城下時,見到這種情景,都猶豫不敢進城,立即返回報告司馬懿。司馬懿聽后,笑著說:“這怎么可能呢?”于是命令部隊停下,自己迅速騎馬前往查看。離城不遠,他果然看到諸葛亮端坐城樓上,神情自若地彈琴。左邊一個書童手捧寶劍,右邊一個書童手持拂塵。城門內外,20多個裝扮成平民的人低頭忙碌,旁若無人。司馬懿看到這情景,心生疑惑,便下令部隊撤退。他的兒子司馬昭問:“難道是因為諸葛亮家中無兵,所以才故意擺出這個樣子?您為何要撤退呢?”司馬懿回答:“諸葛亮一向謹慎,不會輕易冒險。現在城門大開,里面必有伏兵,如果我們進去,正好中計。還是迅速撤退吧!”于是魏軍撤退。
聯系實際談談不戰而屈人之兵
2.以三國時期為例,諸葛亮因誤用馬謖而失去了戰略要地街亭。魏國的司馬懿乘機率領15萬大軍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進發。當時,諸葛亮身邊缺乏武將,只有一群文官,而他的五千士兵中還有一半執行運糧任務,城中只剩下2500名士兵。眾人得知司馬懿大軍逼近的消息后,都感到非常恐慌。然而,諸葛亮登上城樓觀察后,對眾人表示不必驚慌,他只需略施計策,就能讓司馬懿退兵。于是,諸葛亮下令隱藏所有旗幟,士兵原地保持不動,嚴禁私自外出或大聲喧嘩,違者立即處斬。他還指示打開四個城門,每扇城門上安排20名士兵裝扮成平民,灑水清掃。諸葛亮自己則身著便服,頭戴便帽,領著兩個書童,攜一張琴,坐在城樓上的望敵樓上,悠然自得地彈琴。當司馬懿的先頭部隊到達城下時,見到這種情景,都猶豫不敢進城,立即返回報告司馬懿。您為何要撤退呢。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