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時期的齊國,管仲與鮑叔牙是一對聲名顯赫的好朋友。管仲家境貧寒,需要供養母親,而鮑叔牙則無私地與他共同從事商業活動。盡管鮑叔牙在財務上投入更多,但每當獲利時,管仲所分得的份額卻超過鮑叔牙。他們的仆人們對此表示不解,認為管仲分配得過多。然而,鮑叔牙總是耐心地解釋道:“管仲家境貧寒,還需供養母親,因此多分一些是情有可原的。”在某次戰役中,管仲的表現似乎是在逃避戰斗,士兵們因此嘲笑他貪生怕死。但鮑叔牙為管仲辯護,解釋道:“管仲并非膽小,他只是為了將來能更好地照顧母親。”管仲聽后深受感動,曾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也。”后來,齊國國君去世,大王子諸繼位,但諸荒廢政事,沉溺于享樂。鮑叔牙預見到齊國將會有內亂,便帶著小王子小白逃往莒國,而管仲則帶著小王子糾前往魯國。不久,諸被殺,齊國陷入混亂。管仲試圖暗殺小白,但箭射偏了,小白幸運地逃脫。鮑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糾更早回到齊國,小白繼位成為齊國君主。他任命鮑叔牙為宰相,但鮑叔牙卻推薦管仲,稱他在各方面都勝過自己。小白最初不愿,認為管仲曾是自己的敵人。鮑叔牙耐心地向小白解釋:“這是因為他當時要忠于他的主人糾。”小白最終接受鮑叔牙的建議,召回管仲,并任命他為宰相。管仲果然全力以赴,將齊國治理得繁榮昌盛。后世的人們在贊美深厚友誼時,常常引用“管鮑之交”這個成語。這不僅反映了友誼的偉大,也體現了知人善任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