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105/wz/18515706352.jpg)
河姆渡遺址全面反映了我國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期的繁榮景象。這一遺址的發掘為我們研究當時農業、建筑、紡織、藝術等領域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證據,是我國自建國以來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文物曾多次出國展覽,深深震撼著整個世界。它是我國目前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之一,代表了中國長江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河姆渡文化的發現與確立,擴大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的領域,說明在長江流域同樣存在著燦爛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河姆渡遺址位于河姆渡鎮金吾廟村(原羅江鄉浪墅橋村)。1973年夏天,當地農民在建造排澇站時偶然發現了這一遺址。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自下而上疊壓著4個文化層。根據北京大學碳14實驗室的測定,第四文化層距今約7000-6500年,第三文化層距今約6500-6000年,第二文化層距今約6000-5500年,第一文化層距今約5500-5000年。1973年和1977年冬季,考古學家對河姆渡遺址進行了兩次考古發掘,合計面積2630平方米。出土了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原始藝術品等文物6700余件。此外,還發現了豐富的栽培稻谷、大面積的木建筑遺跡、捕獵的野生動物和家養動物的骨骸、采集的植物果實以及少量的墓葬等遺存。所有這些發現,為研究我國遠古時代的農業、建筑、制陶、紡織、藝術和東方文明的起源,以及古地理、古氣候、古水文的演變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