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電科技u盤拆臺電科技u盤拆解
臺電科技u盤拆臺電科技u盤拆解
(臺電科技u盤拆解)。前兩天從某多多入手了一個臺電極光A750256G固態硬盤,今天到貨后拆開看了下,發現是QLC閃存+國產主控的組合,覺得有必要發帖給大家分享下。請大家走過路過不要錯過,跟我一起來進行測評拆解吧。有言在先:因條件有限、能力一般,加上發帖倉促,本文難免存在錯誤和不足,也請大家手下留情,多多包涵并隨時指正。第一部分簡單拆解;標準的2.5寸外殼倒是鋁制的,做工也還算精致。側面貼有防拆標簽,不過經證實只是聾子的耳朵——擺設,毫無作用。因為沒有螺絲,用指甲就很容易打開外殼。防拆標簽底下倒是有一個螺絲孔,可卻沒有螺絲。螺絲在底殼上,由螺絲與底殼之間毫無縫隙即可得知此螺絲完全沒有起到外殼固定的作用(拆開即如此),純屬擺設。主控板;
導讀(臺電科技u盤拆解)。前兩天從某多多入手了一個臺電極光A750256G固態硬盤,今天到貨后拆開看了下,發現是QLC閃存+國產主控的組合,覺得有必要發帖給大家分享下。請大家走過路過不要錯過,跟我一起來進行測評拆解吧。有言在先:因條件有限、能力一般,加上發帖倉促,本文難免存在錯誤和不足,也請大家手下留情,多多包涵并隨時指正。第一部分簡單拆解;標準的2.5寸外殼倒是鋁制的,做工也還算精致。側面貼有防拆標簽,不過經證實只是聾子的耳朵——擺設,毫無作用。因為沒有螺絲,用指甲就很容易打開外殼。防拆標簽底下倒是有一個螺絲孔,可卻沒有螺絲。螺絲在底殼上,由螺絲與底殼之間毫無縫隙即可得知此螺絲完全沒有起到外殼固定的作用(拆開即如此),純屬擺設。主控板;
臺電科技u盤拆(臺電科技u盤拆解)前兩天從某多多入手了一個臺電極光A750256G固態硬盤,今天到貨后拆開看了下,發現是QLC閃存+國產主控的組合,覺得有必要發帖給大家分享下。請大家走過路過不要錯過,跟我一起來進行測評拆解吧!有言在先:因條件有限、能力一般,加上發帖倉促,本文難免存在錯誤和不足,也請大家手下留情,多多包涵并隨時指正。第一部分簡單拆解標準的2.5寸外殼倒是鋁制的,做工也還算精致側面貼有防拆標簽,不過經證實只是聾子的耳朵——擺設,毫無作用。因為沒有螺絲,用指甲就很容易打開外殼防拆標簽底下倒是有一個螺絲孔,可卻沒有螺絲螺絲在底殼上,由螺絲與底殼之間毫無縫隙即可得知此螺絲完全沒有起到外殼固定的作用(拆開即如此),純屬擺設主控板主控是國產主控廠商聯蕓科技(MaxioTechnology)的MAS0902A-B2C,它使用了GF的14nm工藝生產,DRAMLess沒有緩存的,支持AgileECC2和WriteBooster2與虛擬奇偶校驗恢復等技術,可以支持QLC閃存。閃存是Intel29F01T2ALCQH1,128GB容量,N18A3DQLC。我沒有能電腦力鑒別是否為打標黑片,姑且就認為是原廠正片吧。25MHz的晶振供電部分,邊緣有紅色LED,下側有一個跳線(估計是ROM跳線)另一側也有一個紅色LED和一個未知接口(可能是主控燒錄接口)通電后兩個電腦紅色LED會同時點亮,而且是常亮,這個設計比較讓人費解第二部分性能測試測試平臺如下:主板:聯想H81cpu:Intel賽揚G1820內存:威剛4GX2操作系統:WINDOWS10為了更客觀的測試硬盤的性能,將它作為從盤接入電腦,并直接用disKGENIUS把硬盤分成一個分區,并進行4K對齊,格式化后容量約238G,屬于正常水平。以下測試均為全新空白硬盤進行的測試,僅供參考:CrystaldiskMark的測量結果,默認1GB設置時連續讀取速度已經達到560MB/s,連續寫入速度也已經達到446MB/s,4K讀寫性能也還不錯。TxBENCH的測量結果,默認500MB設置時與CrystaldiskMark的很相似,都是差不多的結果。電腦喜聞樂見的AS_SSD_Benchmark測量結果,默認設置1GB時的成績,588分的成績還是可以接受。HD-TUNE的文件基準測試可以有效的獲取固態硬盤實際的讀寫性能,默認500M時的測量結果,也還可以。以上幾項測試結果因SLCcache的存在,性能都還不錯,尤其是寫入性能看上去很美。可用TLC閃存的固態經驗告訴我,只有將SLCcache耗盡才能獲得真實的(寫入)性能結果。那么它的真是水平到底如何,請接著往下看吧!HD-TUNE的文件基準測試,設置成50GB容量時的測量結果,可以清楚的看出在大約十幾GB的SLCcache耗盡后真實寫入速度大約也就30-40MB/s左右。無緩存TLC閃存的固態再差也還能超過50MB/s,這個QLC閃存的卻堪堪不足一半,性能有多差可想而知。既然知道SLCcache的大小了,那就將測試軟件默認設置改成最大值再重新測試下:CrystaldiskMark的測量結果,32GB設置時連續寫入速度已經只有180MB/s,明顯下降。不過因為前十幾GSLCcache的存在,此成績依然是嚴重注水的,也從側面證明此軟件的測試是如何不靠譜(對廠家過于友好,難怪廠家都喜歡用這個軟件的測試成績來宣傳)。TxBENCH的測量結果,最大32GB設置時的測試成績,寫入速度只有可憐的32MB/s,與先前已經是天壤之別。綜合HDTUNE的測試結果,相信這個成績更接近實際水平。喜聞樂見的AS_SSD_Benchmark測量結果,設置10GB(最大只能10GB)時的成績,即便如此,4K性能和延時的測試成績都嚴重下降,總成績也下降一半,僅僅300分。當你看到以上測試成績后還會覺得TLC閃存的固態寫入速度慢(是大號U盤),而嫌棄TLC閃存的固態嗎?放心,歷史總是如此相似,劣幣驅逐良幣在存儲領域都已經變成常態。不用多久QLC閃存的固態就會取代TLC閃存的位置,而TLC閃存就和之前的MLC閃存一樣變成趨之若鶩的好東西。而且僅就這個固態所用的閃存來看,起碼還是Intel原廠正片QLC(我也沒有能力鑒別是否為打標黑片,姑且認為是原廠正片),Intel號稱可以做到1000PE(實際500PE應該沒問題吧),做個系統盤還是可以接受的。以后隨著固態價格進一步走低,各個黑心廠家必然會進一步縮水,別說白片了就是用拆機片黑片邦定黑膠都不意外,那時恐怕連正片QLC也會變成奢求。謝謝觀看!文章內容為作者原創,不代表本論壇觀點瀏覽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錄數碼之家網站技術交流請聯系原作者作者:aping365本文來源:數碼之家電腦
臺電科技u盤拆臺電科技u盤拆解
(臺電科技u盤拆解)。前兩天從某多多入手了一個臺電極光A750256G固態硬盤,今天到貨后拆開看了下,發現是QLC閃存+國產主控的組合,覺得有必要發帖給大家分享下。請大家走過路過不要錯過,跟我一起來進行測評拆解吧。有言在先:因條件有限、能力一般,加上發帖倉促,本文難免存在錯誤和不足,也請大家手下留情,多多包涵并隨時指正。第一部分簡單拆解;標準的2.5寸外殼倒是鋁制的,做工也還算精致。側面貼有防拆標簽,不過經證實只是聾子的耳朵——擺設,毫無作用。因為沒有螺絲,用指甲就很容易打開外殼。防拆標簽底下倒是有一個螺絲孔,可卻沒有螺絲。螺絲在底殼上,由螺絲與底殼之間毫無縫隙即可得知此螺絲完全沒有起到外殼固定的作用(拆開即如此),純屬擺設。主控板;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