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二十品原跡
龍門二十品原跡
《楊大眼造像記》刻于北魏景明正始年間(500-508年),位于洛陽龍門古陽洞,與《始平公造像》、《孫秋生造像》、《魏靈藏造像》并稱為“龍門四品”。《楊大眼造像記》的風(fēng)格峻健豐偉,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將其列為峻健、豐偉之宗。造像龕位于古陽洞口上方南側(cè),共六龕,均為圓券形淺龕,分上、中、下三排,每排兩龕。《鄭長猷造像》的造像記位于佛龕右側(cè),高50厘米、寬35厘米,記錄了景明二年(501年)鄭長為亡父、母皇甫、亡兒士龍及妾陳玉女為亡母徐造彌勒像的故事。碑文的書法風(fēng)格在漢隸與唐楷之間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
導(dǎo)讀《楊大眼造像記》刻于北魏景明正始年間(500-508年),位于洛陽龍門古陽洞,與《始平公造像》、《孫秋生造像》、《魏靈藏造像》并稱為“龍門四品”。《楊大眼造像記》的風(fēng)格峻健豐偉,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將其列為峻健、豐偉之宗。造像龕位于古陽洞口上方南側(cè),共六龕,均為圓券形淺龕,分上、中、下三排,每排兩龕。《鄭長猷造像》的造像記位于佛龕右側(cè),高50厘米、寬35厘米,記錄了景明二年(501年)鄭長為亡父、母皇甫、亡兒士龍及妾陳玉女為亡母徐造彌勒像的故事。碑文的書法風(fēng)格在漢隸與唐楷之間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
![](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105/wz/18517565352.jpg)
《龍門二十品》是龍門石窟中二十尊造像題記的拓本,代表了北魏時(shí)期的書法風(fēng)格。《始平公造像記》是一塊附屬在佛龕上的碑文,全稱《比丘慧成為亡父始平公造像題記》,刻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498年),位于河南洛陽龍門古陽洞北壁。此碑由孟達(dá)撰寫,朱義章楷書寫,碑文的書寫方式與其它碑文不同,全碑采用陽刻法,每個(gè)字都有界格,這是歷代石刻中獨(dú)一無二的風(fēng)格。《楊大眼造像記》刻于北魏景明正始年間(500-508年),位于洛陽龍門古陽洞,與《始平公造像》、《孫秋生造像》、《魏靈藏造像》并稱為“龍門四品”。《楊大眼造像記》的風(fēng)格峻健豐偉,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將其列為峻健、豐偉之宗。造像龕位于古陽洞口上方南側(cè),共六龕,均為圓券形淺龕,分上、中、下三排,每排兩龕。《鄭長猷造像》的造像記位于佛龕右側(cè),高50厘米、寬35厘米,記錄了景明二年(501年)鄭長為亡父、母皇甫、亡兒士龍及妾陳玉女為亡母徐造彌勒像的故事。碑文的書法風(fēng)格在漢隸與唐楷之間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孫秋生造像記》全稱《孫秋生劉起祖二百人等造像記》,刻于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南壁,北魏宣武帝景明三年(502年)五月廿七日完成。此碑書法犀利剛勁,寬博樸厚,較《始平公造像》的筆法多變,是龍門二十品之一。孟廣達(dá)撰寫,蕭顯慶書寫。《元詳造像記》全稱《北海王元詳為母子平安造彌勒像記》,是元詳隨北魏孝文帝南伐遷都至洛陽的歷史實(shí)錄。造像記高88厘米,寬42厘米。《牛橛造像記》全稱《太和十九年十一月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為亡息牛橛造彌勒像記》,是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氏為亡去的兒子牛橛所造。碑文的字體端莊整肅。
龍門二十品原跡
《楊大眼造像記》刻于北魏景明正始年間(500-508年),位于洛陽龍門古陽洞,與《始平公造像》、《孫秋生造像》、《魏靈藏造像》并稱為“龍門四品”。《楊大眼造像記》的風(fēng)格峻健豐偉,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將其列為峻健、豐偉之宗。造像龕位于古陽洞口上方南側(cè),共六龕,均為圓券形淺龕,分上、中、下三排,每排兩龕。《鄭長猷造像》的造像記位于佛龕右側(cè),高50厘米、寬35厘米,記錄了景明二年(501年)鄭長為亡父、母皇甫、亡兒士龍及妾陳玉女為亡母徐造彌勒像的故事。碑文的書法風(fēng)格在漢隸與唐楷之間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