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105/wz/18517770552.jpg)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等,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大約始于周代,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不僅是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春季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清明時節,氣溫回升,萬物復蘇,正是春耕春種的好時機,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之說。同時,“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也反映了這一時節對農業的重要性。清明節與寒食節的日子相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隨著時間的推移,寒食與清明逐漸合二為一,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人們不再動煙火,只吃冷的食品,以此來緬懷祖先和逝去的親人。關于寒食節的起源,有一個動人的傳說。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設計陷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后,其弟重耳為了躲避災禍流亡在外。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屈辱,但仍有少數忠心耿耿的臣子如介子推等追隨著他。介子推曾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烤熟了給重耳吃,以救其性命。后來,重耳成為晉文公后,對功臣進行封賞,卻唯獨忘了介子推。經人提醒后,晉文公親自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但介子推卻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晉文公下令放火燒山以逼其出山,結果介子推母子被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將放火燒山的這天定為寒食節,并改綿山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此外,晉文公還根據介子推留下的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等詞句,將“清明節”定為全國性的重要節日。每年這一天,人們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吃棗餅、麥糕等預先做好的冷食;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同時,人們還會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懷念。清明節的習俗不僅體現了對祖先的懷念和敬仰之情,也展現了中華民族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生命的珍視。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發展變化,清明節的慶祝方式和內容也在不斷豐富和演變但核心精神始終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