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垂直結構簡介
大氣垂直結構簡介
2.大氣圈的密度隨著高度的增加而顯著降低,與地球固體部分的密度相反。3.大氣圈的總重量大約只有地球的百分之一,大部分質量集中在距離地面16公里以內。4.在海平面附近,空氣密度約為1,而在240公里的高空,密度僅為海平面上的千萬分之一。5.1600公里的高空,大氣密度更加稀薄,僅為千萬億分之一。6.盡管高層大氣非常稀薄,但仍包含氣體微粒,主要是原子和亞原子粒子。7.在80-100公里的高度范圍內,大氣主要由氮和氧分子組成,構成我們熟知的空氣。8.隨著高度的進一步上升,大氣的組成成分發生變化,1000公里左右,氧氣成為主要成分。9.在2400公里的高空,氦氣成為主要成分。10.更高處,氫氣成為主要成分。11.再往高空,大氣的密度接近星際空間,幾乎沒有明顯的界限。
導讀2.大氣圈的密度隨著高度的增加而顯著降低,與地球固體部分的密度相反。3.大氣圈的總重量大約只有地球的百分之一,大部分質量集中在距離地面16公里以內。4.在海平面附近,空氣密度約為1,而在240公里的高空,密度僅為海平面上的千萬分之一。5.1600公里的高空,大氣密度更加稀薄,僅為千萬億分之一。6.盡管高層大氣非常稀薄,但仍包含氣體微粒,主要是原子和亞原子粒子。7.在80-100公里的高度范圍內,大氣主要由氮和氧分子組成,構成我們熟知的空氣。8.隨著高度的進一步上升,大氣的組成成分發生變化,1000公里左右,氧氣成為主要成分。9.在2400公里的高空,氦氣成為主要成分。10.更高處,氫氣成為主要成分。11.再往高空,大氣的密度接近星際空間,幾乎沒有明顯的界限。
1. 大氣的垂直結構從地球表面開始,逐漸向上分層。2. 大氣圈的密度隨著高度的增加而顯著降低,與地球固體部分的密度相反。3. 大氣圈的總重量大約只有地球的百分之一,大部分質量集中在距離地面16公里以內。4. 在海平面附近,空氣密度約為1,而在240公里的高空,密度僅為海平面上的千萬分之一。5. 1600公里的高空,大氣密度更加稀薄,僅為千萬億分之一。6. 盡管高層大氣非常稀薄,但仍包含氣體微粒,主要是原子和亞原子粒子。7. 在80-100公里的高度范圍內,大氣主要由氮和氧分子組成,構成我們熟知的空氣。8. 隨著高度的進一步上升,大氣的組成成分發生變化,1000公里左右,氧氣成為主要成分。9. 在2400公里的高空,氦氣成為主要成分。10. 更高處,氫氣成為主要成分。11. 再往高空,大氣的密度接近星際空間,幾乎沒有明顯的界限。12. 在2000-3000公里的高空,大氣密度約為每立方厘米一個微觀粒子,與星際空間的密度相近。13. 這被認為是地球大氣的上界。14. 大氣的垂直結構根據溫度隨高度的變化,從地面向上可以分為四層:對流層、平流層、中氣層和增溫層。
大氣垂直結構簡介
2.大氣圈的密度隨著高度的增加而顯著降低,與地球固體部分的密度相反。3.大氣圈的總重量大約只有地球的百分之一,大部分質量集中在距離地面16公里以內。4.在海平面附近,空氣密度約為1,而在240公里的高空,密度僅為海平面上的千萬分之一。5.1600公里的高空,大氣密度更加稀薄,僅為千萬億分之一。6.盡管高層大氣非常稀薄,但仍包含氣體微粒,主要是原子和亞原子粒子。7.在80-100公里的高度范圍內,大氣主要由氮和氧分子組成,構成我們熟知的空氣。8.隨著高度的進一步上升,大氣的組成成分發生變化,1000公里左右,氧氣成為主要成分。9.在2400公里的高空,氦氣成為主要成分。10.更高處,氫氣成為主要成分。11.再往高空,大氣的密度接近星際空間,幾乎沒有明顯的界限。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