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員聯盟工具箱教程
技術員聯盟工具箱教程
“90后”小伙子胡鵬是武漢大東湖深隧工程項目上一名盾構設備維修工。2016年他大學畢業后加入中建三局基礎設施公司,從武漢地鐵21號線項目到現在的大東湖深隧項目,與隧道工程結下不解之緣。武漢大東湖深隧工程項目主隧道全長17.5公里,2018年開工建設。隧道跨越武漢市的武昌區、洪山區、青山區、東湖風景區4個區(功能區),是目前國內傳輸流量最大、輸送距離最長、首次采用旋流式入流、首次在主城區全部采用全地下式污水預處理站的排污深層隧道。隧道建成后將聯起武昌片區4座污水處理廠,為武漢城市排污排澇發揮重要作用。
導讀“90后”小伙子胡鵬是武漢大東湖深隧工程項目上一名盾構設備維修工。2016年他大學畢業后加入中建三局基礎設施公司,從武漢地鐵21號線項目到現在的大東湖深隧項目,與隧道工程結下不解之緣。武漢大東湖深隧工程項目主隧道全長17.5公里,2018年開工建設。隧道跨越武漢市的武昌區、洪山區、青山區、東湖風景區4個區(功能區),是目前國內傳輸流量最大、輸送距離最長、首次采用旋流式入流、首次在主城區全部采用全地下式污水預處理站的排污深層隧道。隧道建成后將聯起武昌片區4座污水處理廠,為武漢城市排污排澇發揮重要作用。
技術員聯盟工具箱教程(技術員聯盟工具箱教程下載)新華網武漢2月28日電(連迅 吳至清)“頭頂的太陽燃燒著青春的余熱,它從來不會放棄,照耀著我們行進......”哼著歌曲,胡鵬戴好安全帽挎上工具包,順著樓梯一步一步下到豎井底層,走向隧道深處,開始一天的工作。“90后”小伙子胡鵬是武漢大東湖深隧工程項目上一名盾構設備維修工。2016年他大學畢業后加入中建三局基礎設施公司,從武漢地鐵21號線項目到現在的大東湖深隧項目,與隧道工程結下不解之緣。武漢大東湖深隧工程項目主隧道全長17.5公里,2018年開工建設。隧道跨越武漢市的武昌區、洪山區、青山區、東湖風景區4個區(功能區),是目前國內傳輸流量最大、輸送距離最長、首次采用旋流式入流、首次在主城區全部采用全地下式污水預處理站的排污深層隧道。隧道建成后將聯起武昌片區4座污水處理廠,為武漢城市排污排澇發揮重要作用。胡鵬需要檢查維修的盾構設備位于地下40多米深。順著狹窄的樓梯一層層往下走,空氣變得越來越潮濕,陽光也越來越少。進入隧道后,盾構機掘進時的“低吼”聲和運送渣土泥漿的電瓶車來回的轟鳴聲讓人耳朵陣陣電腦發麻。隨著盾構機的掘進,隧道變得越來越長,每天進出隧道要走上一兩公里。直徑為3.8米的隧道布滿設備空間狹小,需要戴好安全帽、穿上勞保鞋小心前行。由于空氣濕度大,隧道里不時有水滴滴下,工人的衣服一會兒就濕了一片。“這里冬天二十幾度,工作一會兒就渾身冒汗。夏天達到四十多度,人都變成了‘汗人’。”胡鵬說。胡鵬每天進入隧道要逐個對盾構系統設備進行檢查。液壓油箱油位、電力參數儀表、循環水流量壓力和溫度......諸多參數都要檢查登記。隧道光線不太好,他掏出手電筒逐個查看儀表和線路,認真記下每項數據。在查看盾構機各種管線時,由于空間太小,胡鵬只能半蹲身子才能完成。十幾分鐘檢查下來,他已是腰酸背痛滿頭大汗,身上沾滿泥漿。“每天按照要求巡檢好了,才能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避免機器出現較大故障。”據胡鵬介紹,他每天要在隧道中工作12小時,吃喝拉撒基本在隧道里完成。這里雖然環境不好,但胡鵬工作熱情很高。他說每天處在生產一線能將書本上的機電知識應用到盾構設備上來,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讓他的技術水平提高很快。現在盾構機的絕大部分參數胡鵬都記在腦子里了,他被同事稱為“盾構機數據庫”。上班才兩年多時間,胡鵬已經參與了技術水平要求很高的盾構機組裝工作,能獨立完成常規的盾構設備維修保養。工作之余他還自學模具制作技術,自學盾構土木工程及盾構駕駛知識。“工地上年輕人很多,大家都很努力,比學趕超氛圍很濃。”胡鵬說。據了解,在大東湖深隧工程上像胡鵬這樣的年輕人真不少。26歲的技術員陳偉參加工作只有3年多時間,鉆研勁頭特別大。在工作中他積極參與小截斷面超深基坑施工、超埋深小直徑長距離盾構施工和小直徑高內水壓污水傳輸隧道二襯混凝土施工等一系列科技攻關,目前已獲評國家發明專利1項。他還牽頭建立了協同化管理平臺,提高項目信息化管理水平。29歲的馬力3年前開始學習盾構機駕駛技術,進步特別快。為了盡快掌握駕駛技術,馬力買來大量書籍填補盾構施工知識。為積累實電腦踐經驗,他經常陪在老師傅身邊觀察他們操作,虛心請教。經過努力,馬力提前掌握盾構機駕駛技術,實現獨自操作。去年8月18日,馬力獨自駕駛著大東湖核心區污水傳輸系統工程第一臺盾構機在地下40米開始一公分一公分向前掘進。就在今年除夕夜他還堅守在施工現場,駕馭著盾構機向前挺進。“工地是年輕人快速成長的搖籃,是年輕人綻放光彩的舞臺。”大東湖深隧工程項目施工方中建三局負責人余南山介紹說,大東湖深隧項目共有施工人員148人,其中80后90后年輕人就有139人。“這群年輕人已成為工程建設和技術創新的骨干力量。”余南山說,僅在2018年大東湖深隧項目就獲得1項專利授權、3項專利受理,完成6篇論文,2項施工工法獲評湖北省工程建設工法。“年輕人敢于嘗試、敢于創新、敢于挑戰,將來一定會成為國家工程建設的棟梁。”圖為胡鵬在地下40米深處的隧道維護盾構設備。新華網連迅 攝圖為胡鵬在地下40米深處的隧道和同事討論工作。新華網連迅 攝圖為胡鵬在地下40米深處的隧道和工友一起維護盾構設備。圖為胡鵬沿著樓梯步行到地下40米深處開始一天的工作。新華網連迅 攝圖為胡鵬在整理平時使用的維修工具。新華網連迅 攝圖為胡鵬在簡陋的工棚里鉆研業務知識。新華網連迅 攝圖為胡鵬自學模具制作技術。新華網連迅 攝電腦
技術員聯盟工具箱教程
“90后”小伙子胡鵬是武漢大東湖深隧工程項目上一名盾構設備維修工。2016年他大學畢業后加入中建三局基礎設施公司,從武漢地鐵21號線項目到現在的大東湖深隧項目,與隧道工程結下不解之緣。武漢大東湖深隧工程項目主隧道全長17.5公里,2018年開工建設。隧道跨越武漢市的武昌區、洪山區、青山區、東湖風景區4個區(功能區),是目前國內傳輸流量最大、輸送距離最長、首次采用旋流式入流、首次在主城區全部采用全地下式污水預處理站的排污深層隧道。隧道建成后將聯起武昌片區4座污水處理廠,為武漢城市排污排澇發揮重要作用。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