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維和官兵:無論執行什么任務都要對得起肩上的國旗
中國維和官兵:無論執行什么任務都要對得起肩上的國旗
自2006年首次應聯合國邀請派兵赴黎巴嫩執行維和任務以來,中國軍人已在黎南部度過十個春秋。目前,418名中國維和官兵正活躍在黎巴嫩,投身于工程建筑、掃雷排爆和人道主義援助等工作,用技術和熱情為五星紅旗贏得榮譽。近日,我們跟隨記者王昆鵬,深入了解中國第十五批赴黎巴嫩維和多功能工兵分隊的日常。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批官兵剛剛完成了一項被認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極端的時間壓力和復雜條件下,建造了一個全新的綜合射擊訓練場。這項工程不僅要求在短短45天內完成,而且還要克服施工現場緊鄰雷區、不能使用爆破手段等重重困難。盡管面臨諸多挑戰,中國維和官兵還是憑借卓越的專業技能和堅韌不拔的精神,成功創造了這一“中國奇跡”。
導讀自2006年首次應聯合國邀請派兵赴黎巴嫩執行維和任務以來,中國軍人已在黎南部度過十個春秋。目前,418名中國維和官兵正活躍在黎巴嫩,投身于工程建筑、掃雷排爆和人道主義援助等工作,用技術和熱情為五星紅旗贏得榮譽。近日,我們跟隨記者王昆鵬,深入了解中國第十五批赴黎巴嫩維和多功能工兵分隊的日常。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批官兵剛剛完成了一項被認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極端的時間壓力和復雜條件下,建造了一個全新的綜合射擊訓練場。這項工程不僅要求在短短45天內完成,而且還要克服施工現場緊鄰雷區、不能使用爆破手段等重重困難。盡管面臨諸多挑戰,中國維和官兵還是憑借卓越的專業技能和堅韌不拔的精神,成功創造了這一“中國奇跡”。
中國維和部隊:始終以國旗為榮,使命必達自2006年首次應聯合國邀請派兵赴黎巴嫩執行維和任務以來,中國軍人已在黎南部度過十個春秋。目前,418名中國維和官兵正活躍在黎巴嫩,投身于工程建筑、掃雷排爆和人道主義援助等工作,用技術和熱情為五星紅旗贏得榮譽。近日,我們跟隨記者王昆鵬,深入了解中國第十五批赴黎巴嫩維和多功能工兵分隊的日常。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批官兵剛剛完成了一項被認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極端的時間壓力和復雜條件下,建造了一個全新的綜合射擊訓練場。這項工程不僅要求在短短45天內完成,而且還要克服施工現場緊鄰雷區、不能使用爆破手段等重重困難。盡管面臨諸多挑戰,中國維和官兵還是憑借卓越的專業技能和堅韌不拔的精神,成功創造了這一“中國奇跡”。自1978年起,聯合國安理會便開始向黎巴嫩南部派遣維和部隊,以維護地區和平與安全。2006年黎巴嫩戰爭后,維和力量得到了加強。今年6月,任務區的安全形勢惡化,迫切需要建設一個新的射擊場來提升維和部隊的安全防衛能力。在蒲毅上校的領導下,第十五批赴黎維和多功能工兵分隊建筑排接受了這一艱巨任務。官兵們在45天內,克服了陡峭山坡、機械操作風險、臨時施工區域限制以及掃雷等一系列難題,最終在規定時間內高標準完成了射擊場的建設。竣工后,這個長300米、寬37米,正面靶擋高18米,兩側擋墻高12米的綜合射擊場,不僅滿足了聯黎部隊與黎巴嫩政府軍的需求,還惠及了非洲、中東等周邊地區的聯合國維和部隊。聯黎部隊司令邁克爾少將高度贊揚了中國維和官兵的專業素養和敬業精神,認為他們的工作不僅是一項艱苦卓絕的工程,更體現了專業協作和團結精神。在過去的十年中,中國維和官兵在黎巴嫩南部建立了和維護了超過110個“藍桶”,這些“藍桶”是黎以雙方臨時分界線的重要標志。在危險的“藍線”附近,中國維和官兵背著建設材料,穿越雷區,確保了界樁的順利栽設。這些維和任務不僅彰顯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卓越能力和國際責任,也體現了中國致力于世界和平的決心。正如建筑排排長黃作鵬所言:“作為軍人,命令即使命,不存在‘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中國軍人為和平而來,既然來了,無論執行什么樣的任務都要對得起肩上扛的國旗。”
中國維和官兵:無論執行什么任務都要對得起肩上的國旗
自2006年首次應聯合國邀請派兵赴黎巴嫩執行維和任務以來,中國軍人已在黎南部度過十個春秋。目前,418名中國維和官兵正活躍在黎巴嫩,投身于工程建筑、掃雷排爆和人道主義援助等工作,用技術和熱情為五星紅旗贏得榮譽。近日,我們跟隨記者王昆鵬,深入了解中國第十五批赴黎巴嫩維和多功能工兵分隊的日常。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批官兵剛剛完成了一項被認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極端的時間壓力和復雜條件下,建造了一個全新的綜合射擊訓練場。這項工程不僅要求在短短45天內完成,而且還要克服施工現場緊鄰雷區、不能使用爆破手段等重重困難。盡管面臨諸多挑戰,中國維和官兵還是憑借卓越的專業技能和堅韌不拔的精神,成功創造了這一“中國奇跡”。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