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炎是育齡女性常見的疾病,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宮頸炎通常與急性子宮內膜炎或急性陰道炎并發,而慢性宮頸炎則多在分娩、流產或手術損傷宮頸后,因病原體侵入而引發感染。慢性宮頸炎表現為宮頸糜爛、宮頸肥大、宮頸息肉、宮頸腺體囊腫等,其中宮頸糜爛最為常見。慢性宮頸炎的主要癥狀為白帶增多,顏色可能呈乳白色黏液狀、黃色或膿樣。伴有息肉形成時,可能會出現血性白帶或性交后出血。當炎癥擴散至盆腔時,患者可能會感到腰骶部疼痛、下腹墜脹和痛經,這些癥狀在月經前后、排便和性交后會加重。有時也會伴隨尿頻、排尿困難以及月經不調、不孕等問題。宮頸糜爛與子宮頸癌有密切關系,患有宮頸糜爛的女性宮頸癌的發生率較高,因此應積極治療。急性宮頸炎時,白帶呈現膿性,伴有下腹及腰骶部墜痛,或有尿頻、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癥狀。慢性宮頸炎時,白帶呈現乳白色黏液狀或淡黃色膿性,重度宮頸糜爛或息肉時,白帶呈血性或性交后出血。輕度宮頸糜爛患者可能無全身癥狀,但當炎癥沿子宮骶骨韌帶擴散至盆腔時,可能會出現腰骶部疼痛、下腹墜脹感及痛經,排便、性交時癥狀加重。黏稠膿性的白帶不利于精子通過,也可能導致不孕。宮頸炎的確診可通過典型的臨床表現、婦科檢查、宮頸刮片、宮頸活檢等方法。宮頸刮片示巴氏Ⅱ級時,提示宮頸炎的可能性較大,需要進一步檢查。宮頸糜爛或息肉與早期宮頸癌較難鑒別,后者組織較硬、脆、易出血,必須依靠做宮頸刮片找癌細胞,必要時做陰道鏡檢查及宮頸組織活檢進行鑒別。宮頸炎的治療包括西醫和中醫方法。西醫治療主要采用物理療法、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物理療法包括電熨、冷凍、激光、紅外線等,適用于糜爛面大、炎癥浸潤較深的情況,一般治療一次即可治愈。藥物治療可口服廣譜抗生素,如頭孢類抗生素加滅滴靈治療。手術治療適用于宮頸息肉摘除術、宮頸腺體囊腫穿刺放液、宮頸陳舊裂傷及黏膜外翻的子宮頸修補術。中醫治療則根據不同的癥狀采用不同的方藥,如濕熱下注時采用清熱利濕止帶的方藥,脾腎兩虛時采用健脾溫腎、化濕止帶的方藥。外治法包括宮頸敷藥法和陰道灌洗法,適用于急性宮頸炎和宮頸糜爛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