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手抄報內容
三月三手抄報內容
2.在歌圩節上,拋繡球是一種娛樂活動,也是青年男女表達愛意的手段。當一個姑娘對某個小伙子有好感時,她會將繡球拋向他。壯族人玩繡球的傳統并非近年才興起。南宋時期,壯族人民就已經有拋繡球的習俗。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記載了這一活動,稱之“飛綸”,這便是今天壯族繡球的起源。3.到1934年,《廣西各縣概況》記載,廣西有26個縣份有歌圩活動,遍布全區。如今,盡管我們家中不再以唱山歌的形式慶祝節日,但仍會保留制作五色糯米飯、染色雞蛋等傳統習俗,這些民族特色的活動是永恒的經典。
導讀2.在歌圩節上,拋繡球是一種娛樂活動,也是青年男女表達愛意的手段。當一個姑娘對某個小伙子有好感時,她會將繡球拋向他。壯族人玩繡球的傳統并非近年才興起。南宋時期,壯族人民就已經有拋繡球的習俗。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記載了這一活動,稱之“飛綸”,這便是今天壯族繡球的起源。3.到1934年,《廣西各縣概況》記載,廣西有26個縣份有歌圩活動,遍布全區。如今,盡管我們家中不再以唱山歌的形式慶祝節日,但仍會保留制作五色糯米飯、染色雞蛋等傳統習俗,這些民族特色的活動是永恒的經典。
1. 壯族山歌,亦稱“壯族民歌”,是壯族民眾用壯語演唱的民間歌謠。這些歌謠的歷史源遠流長,可以追溯至壯族原始社會的毀乎時代。當時,人們在狩獵時發出的吶喊雖非歌曲,卻為壯族山歌的誕生埋下了伏筆。真正意義上的壯族山歌應是從壯族人民的生產勞動和祭祀活動中逐漸形成的,這一過程從現今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中仍可見一斑。廣西壯族的歌圩集會和繡球傳統一直流傳至今,壯族人民以“善歌”著稱,他們的歌聲如同“歌海”一般動聽。幾乎每個壯族人都擅長歌唱,他們的歌聲傳遞著生活的情感,表達著他們的思想。2. 在歌圩節上,拋繡球是一種娛樂活動,也是青年男女表達愛意的手段。當一個姑娘對某個小伙子有好感時,她會將繡球拋向他。壯族人玩繡球的傳統并非近年才興起。南宋時期,壯族人民就已經有拋繡球的習俗。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記載了這一活動,稱之“飛綸”,這便是今天壯族繡球的起源。3. 到1934年,《廣西各縣概況》記載,廣西有26個縣份有歌圩活動,遍布全區。如今,盡管我們家中不再以唱山歌的形式慶祝節日,但仍會保留制作五色糯米飯、染色雞蛋等傳統習俗,這些民族特色的活動是永恒的經典。4. 壯族的“三月三”節日,居住在桂西的壯族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會準備五色米飯,并在門楣上和房屋周圍插上楓葉。他們在村頭寨尾搭建布棚,擺上五色米飯等供品,男女老少圍著布棚唱歌,趕歌迂。老年人還會把染色的熟雞蛋掛在小孩胸前,青年們在歌迂中尋找伴侶。那么,壯族三月初三的這種習俗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呢?5. 相傳很久以前,壯族地區有個名叫韋達桂的人,在土皇帝手下做臣相。達桂年紀輕輕,但學識淵博,才能出眾,他關心民生,將皇帝給他的俸祿都用于幫助百姓,自己則清貧如洗。有一年,壯族地區遭遇大旱,達桂請求皇帝免去狀鄉的皇糧。皇帝被他的聲望所限,雖然不滿,但也只能免去狀鄉的稅糧。6. 土皇帝對達桂心生嫉妒,想要除掉他,卻苦于找不到借口。于是,他設下一個陷阱,命令達桂在兩個月內給他弄900張狀人皮做瓦片。達桂機智地回應,到時皇帝可以親自驗收。7. 期限將至,達桂召集900個壯家大漢,帶上糯米、米酒和胡椒面到皇城腳下,煮糯米飯和辣椒湯,光著膀子坐在城門下飲酒。土皇帝到達時,達桂說:“貨物已經準備好了,不過這些壯漢的皮膚張張都是漏水的,能用嗎?”土皇帝見狀,只能承認這些“瓦片”無法使用。8. 土皇帝又生一計,要求達桂在一個月內搞來一座像宮殿后面大山一樣重的豬頭祭祖。達桂輕松地答應了。期限到了,達桂帶著大秤去見皇帝:“皇上,壯家的豬頭比山還大,就是不知道宮殿后面的大山有多重,您用這桿秤稱一稱,我就把豬頭給您抬來。”土皇帝無言以對。9. 土皇帝再次設計陷害達桂,要求他在二十天內弄來490個公雞蛋。達桂回應說,他的妻子正在坐月子,按照壯家的規矩,他得照料七七四十九天以后才能出門。土皇帝下令逮捕達桂,但達桂以男人生小孩和公雞下蛋為由,使兵差無言以對。10. 壯家百姓得知達桂的遭遇后,將他藏到了山上的楓樹林。土皇帝派兵上山搜索,但只找到了剩下的糯米飯。土皇帝下令放火燒山,恰巧這天是三月初三。皇兵離開后,鄉親們在楓樹洞里找到了達桂的尸體,大家淚流滿面地為他埋葬。在墳前痛哭的人們淚水灑在墳上,墳上立刻長出了嫩綠的小楓樹和紅蘭草。為了紀念達桂,鄉親們在他的墓旁建造了廟宇,稱為“達桂堂”。11. 因為達桂喜歡喝酒和吃糯米飯,用這種方法戰勝了土皇帝。后來,由于無法提供公雞蛋,達桂被害。因此,到了三月初三這一天,狀鄉的家家戶戶都會拿著米酒、糯米飯和熟雞蛋去達桂的墓前祭拜。正當人們沉浸在哀思中時,天空突然雷聲大作,一條五色大蛇從廟堂里沖出,它向鄉親們點頭致意,然后直奔宮殿,咬死了土皇帝。12. 從那時起,桂西一帶的壯族人民為了紀念達桂,每年三月初三這一天,村村寨寨都會搭建大棚。因為傳說中在外喪生的亡靈不能進入家門,人們只好在布棚下擺放五色糯米飯等祭品來供祭達桂的亡靈,并在布棚周圍唱起贊美和感謝達桂的歌曲。這樣的傳統代代相傳,便形成了現今的趕三月三歌圩節。
三月三手抄報內容
2.在歌圩節上,拋繡球是一種娛樂活動,也是青年男女表達愛意的手段。當一個姑娘對某個小伙子有好感時,她會將繡球拋向他。壯族人玩繡球的傳統并非近年才興起。南宋時期,壯族人民就已經有拋繡球的習俗。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記載了這一活動,稱之“飛綸”,這便是今天壯族繡球的起源。3.到1934年,《廣西各縣概況》記載,廣西有26個縣份有歌圩活動,遍布全區。如今,盡管我們家中不再以唱山歌的形式慶祝節日,但仍會保留制作五色糯米飯、染色雞蛋等傳統習俗,這些民族特色的活動是永恒的經典。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