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一首古詩的典故
關于一首古詩的典故
寺里有個老和尚,點著長明燈,坐在大禪床上,問道:“年輕人夜深了還不睡覺,有什么事啊?”宋之問回答道:“我剛才想對此寺題詩一首,卻思路不順,出不了佳句。”老僧要宋之問把他的詩誦一遍,聽完后他自己又反復吟誦了幾遍,最后說道:“為何不用‘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這兩句呢?”宋之問一聽大為震驚,對這兩句詩的遒勁和壯麗感到十分驚訝。那老僧又接下去把詩一直續完:“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待入天臺路,看余度石橋。”第二天,宋之問再去拜訪他時,就再也找不到了。寺中有知道底細的僧人說:“這位老僧就是駱賓王。”。
導讀寺里有個老和尚,點著長明燈,坐在大禪床上,問道:“年輕人夜深了還不睡覺,有什么事啊?”宋之問回答道:“我剛才想對此寺題詩一首,卻思路不順,出不了佳句。”老僧要宋之問把他的詩誦一遍,聽完后他自己又反復吟誦了幾遍,最后說道:“為何不用‘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這兩句呢?”宋之問一聽大為震驚,對這兩句詩的遒勁和壯麗感到十分驚訝。那老僧又接下去把詩一直續完:“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待入天臺路,看余度石橋。”第二天,宋之問再去拜訪他時,就再也找不到了。寺中有知道底細的僧人說:“這位老僧就是駱賓王。”。
宋之問曾經官至考工員外郎,但因事屢次貶官。后在貶謫途中經過江南,到著名的靈隱寺游覽。一天夜里,皓月當空,他在長廊上漫步吟詩,冥思苦索地想出了第一聯:“鷲嶺郁岧峣,龍宮鎖寂寥”。反復吟誦,又總覺得不滿意,沒法寫下去。寺里有個老和尚,點著長明燈,坐在大禪床上,問道:“年輕人夜深了還不睡覺,有什么事啊?”宋之問回答道:“我剛才想對此寺題詩一首,卻思路不順,出不了佳句。”老僧要宋之問把他的詩誦一遍,聽完后他自己又反復吟誦了幾遍,最后說道:“為何不用‘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這兩句呢?”宋之問一聽大為震驚,對這兩句詩的遒勁和壯麗感到十分驚訝。那老僧又接下去把詩一直續完:“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待入天臺路,看余度石橋。”第二天,宋之問再去拜訪他時,就再也找不到了。寺中有知道底細的僧人說:“這位老僧就是駱賓王。”當年徐敬業兵敗后,與駱賓王都逃走了,沒有抓到他們。將帥們擔心漏掉了大頭目,不知道會有多大的罪責,就在當時戰死的幾萬人中,找了兩個與他們相貌相似的人,砍下頭來裝在盒里報送朝廷。后來雖然知道他們沒有死,也不敢再抓捕來送給朝廷了。因此,徐敬業后來得以在衡山落發為僧,直到九十多歲才死。駱賓王當時也落發為僧,并遍游各處名山,后來到了靈隱寺。據稱他到靈隱寺一年后便去世了。但宋之問貶謫途中游靈隱寺,應當是公元705年以后的事,那時駱賓王已經至少是八十歲的人了。當年他們雖然兵敗,但因為當初起兵是為了復興唐朝,所以后來有時抓到了他們,也都設法為之開脫,把他們放了。只是當時罪名很大,駱賓王的詩文大都散失了。后來唐中宗即位,下詔書搜求駱賓王的詩文,只收集到了幾百篇,僅僅是其全部詩文的一小部份,經過整理后以《駱賓王文集》之名而傳世,后來清代又稍有增補,重刻為《駱丞集》。那首駱賓王幫宋之問所作的《靈隱寺》詩,因為只有兩句(或四句)是宋之問所作,所以也收在《駱丞集》中。但有些不相信駱賓王身世的人寧愿認為那是宋之問的詩,把它歸入宋的詩集中。《靈隱寺》一詩傳出后,曾經引起一時的轟動,特別是其中“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兩句,對仗工整、景色壯觀,讀之令人心胸開展、豪情滿懷,因此人們爭相傳抄。但與此二句相似的句子,我們還能從駱賓王其它詩中找到,比如《敘寄員半千》:“薄宦三河道,自負十余年……魂歸滄海上,望斷白云前。釣名勞拾紫,隱跡自談玄……長揖謝時事,獨往訪林泉……”其中“魂歸滄海上,望斷白云前”與“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極其相似,其思維和描述方法上的一脈相承是顯而易見的。同時,這首詩中也反映了駱賓王曾經有過歸隱求道的思想。雖然這種思想還偶爾地反映到他的其它一些詩中,但當時駱賓王畢竟太執著于世間時局的轉變,未能走入道中,只有到了兵敗后無路可走時,才終于走上了自己早就應該走的入道之路。
關于一首古詩的典故
寺里有個老和尚,點著長明燈,坐在大禪床上,問道:“年輕人夜深了還不睡覺,有什么事啊?”宋之問回答道:“我剛才想對此寺題詩一首,卻思路不順,出不了佳句。”老僧要宋之問把他的詩誦一遍,聽完后他自己又反復吟誦了幾遍,最后說道:“為何不用‘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這兩句呢?”宋之問一聽大為震驚,對這兩句詩的遒勁和壯麗感到十分驚訝。那老僧又接下去把詩一直續完:“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待入天臺路,看余度石橋。”第二天,宋之問再去拜訪他時,就再也找不到了。寺中有知道底細的僧人說:“這位老僧就是駱賓王。”。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