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布羅意的波粒二象性的內容
德布羅意的波粒二象性的內容
2.他將光子的動量與波長關系式p=h/λ擴展到所有微觀粒子,提出質量為m、速度為v的粒子也具有波動性,其波長由公式λ=h/(mv)給出,這一公式被稱為德布羅意公式。3.德布羅意方程后來通過兩個獨立的電子衍射實驗得到了證實。在阿伯丁大學,喬治·湯姆孫利用電子束穿過薄金屬片,觀察到了預期的干涉模式。4.在貝爾實驗室,克林頓·戴維森和雷斯特·革末將低速電子射入鎳晶體,獲得的電子衍射圖樣與理論預測相符。5.愛因斯坦在1905年對波和粒子性質的發現提出了光電效應的光量子解釋,這使人們開始認識到光同時具有波和粒子的雙重性質。他將光束視為一群離散的量子,即光子,而非連續波動。6.從普朗克黑體輻射定律出發,愛因斯坦推導出每個光子所具有的能量等于其頻率乘以普朗克常數,并提出了“愛因斯坦光電效應方程”。
導讀2.他將光子的動量與波長關系式p=h/λ擴展到所有微觀粒子,提出質量為m、速度為v的粒子也具有波動性,其波長由公式λ=h/(mv)給出,這一公式被稱為德布羅意公式。3.德布羅意方程后來通過兩個獨立的電子衍射實驗得到了證實。在阿伯丁大學,喬治·湯姆孫利用電子束穿過薄金屬片,觀察到了預期的干涉模式。4.在貝爾實驗室,克林頓·戴維森和雷斯特·革末將低速電子射入鎳晶體,獲得的電子衍射圖樣與理論預測相符。5.愛因斯坦在1905年對波和粒子性質的發現提出了光電效應的光量子解釋,這使人們開始認識到光同時具有波和粒子的雙重性質。他將光束視為一群離散的量子,即光子,而非連續波動。6.從普朗克黑體輻射定律出發,愛因斯坦推導出每個光子所具有的能量等于其頻率乘以普朗克常數,并提出了“愛因斯坦光電效應方程”。
![](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105/wz/18535227652.jpg)
1. 在1924年,德布羅意提出了一個假說,認為波粒二象性不僅僅適用于光子,而且所有微觀粒子,包括電子、質子和中子,都展現出這種性質。2. 他將光子的動量與波長關系式p=h/λ擴展到所有微觀粒子,提出質量為m、速度為v的粒子也具有波動性,其波長由公式λ=h/(mv)給出,這一公式被稱為德布羅意公式。3. 德布羅意方程后來通過兩個獨立的電子衍射實驗得到了證實。在阿伯丁大學,喬治·湯姆孫利用電子束穿過薄金屬片,觀察到了預期的干涉模式。4. 在貝爾實驗室,克林頓·戴維森和雷斯特·革末將低速電子射入鎳晶體,獲得的電子衍射圖樣與理論預測相符。5. 愛因斯坦在1905年對波和粒子性質的發現提出了光電效應的光量子解釋,這使人們開始認識到光同時具有波和粒子的雙重性質。他將光束視為一群離散的量子,即光子,而非連續波動。6. 從普朗克黑體輻射定律出發,愛因斯坦推導出每個光子所具有的能量等于其頻率乘以普朗克常數,并提出了“愛因斯坦光電效應方程”。7. 1916年,羅伯特·密立根的實驗驗證了愛因斯坦關于光電效應的理論。從麥克斯韋方程出發,無法推導出普朗克和愛因斯坦的這些非經典理論。8. 物理學者不得不承認,除了波動性質外,光還具有粒子性質。這些發現推動了物理學領域的革命,對理解微觀世界的本質起到了關鍵作用。
德布羅意的波粒二象性的內容
2.他將光子的動量與波長關系式p=h/λ擴展到所有微觀粒子,提出質量為m、速度為v的粒子也具有波動性,其波長由公式λ=h/(mv)給出,這一公式被稱為德布羅意公式。3.德布羅意方程后來通過兩個獨立的電子衍射實驗得到了證實。在阿伯丁大學,喬治·湯姆孫利用電子束穿過薄金屬片,觀察到了預期的干涉模式。4.在貝爾實驗室,克林頓·戴維森和雷斯特·革末將低速電子射入鎳晶體,獲得的電子衍射圖樣與理論預測相符。5.愛因斯坦在1905年對波和粒子性質的發現提出了光電效應的光量子解釋,這使人們開始認識到光同時具有波和粒子的雙重性質。他將光束視為一群離散的量子,即光子,而非連續波動。6.從普朗克黑體輻射定律出發,愛因斯坦推導出每個光子所具有的能量等于其頻率乘以普朗克常數,并提出了“愛因斯坦光電效應方程”。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