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腺肌病的具體成因至今尚不清楚。目前的研究認為,子宮腺肌病可能是由于子宮內膜基底層細胞異常增生和侵入子宮肌層,伴隨肌層細胞的代償性肥大增生所致。這種病的發生與子宮結構特點有關,即子宮缺乏黏膜下層。在中醫理論中,子宮腺肌病的發生與氣滯、寒凝、熱灼、氣虛和腎虛等因素有關,這些因素導致瘀血阻滯沖任、胞宮,進而引發經行不暢,形成痛經和月經失調等癥狀。瘀血阻滯沖任、胞宮被認為是該病的主要病機。近年來,子宮腺肌病的發病年齡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這可能與剖宮產、人工流產等宮腔手術的增多有關。過去,該病多見于40歲以上的經產婦,但如今,年輕女性患病的風險也在增加。子宮腺肌病的癥狀包括月經失調、痛經和其他癥狀。其中,月經失調主要表現為經期延長、月經量增多,部分患者可能出現月經前后點滴出血,嚴重的患者可能會導致貧血。痛經特點是繼發性進行性加重,通常在月經來潮前一周開始出現,并在經期結束時緩解。初期痛經可以通過止痛藥物緩解,但隨著病情發展,止痛藥物的使用劑量會顯著增加,導致患者難以忍受。大約35%的患者沒有明顯的癥狀。婦科檢查時,子宮通常會均勻增大呈球形,有時會出現質硬的結節。子宮大小一般不超過孕12周。臨近經期時,子宮會有觸痛感;經期時,子宮增大且質地變軟,觸壓時疼痛更為明顯;經期后,子宮會縮小。子宮常與周圍尤其是直腸粘連,活動度較差。大約15%至40%的患者合并子宮內膜異位癥,約一半的患者合并子宮肌瘤。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