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什么植物?我在竹林里挖的,葉片正面綠色,背面紫色,莖是紫色,根是塊狀的像生姜一樣,有藥味
這是什么植物?我在竹林里挖的,葉片正面綠色,背面紫色,莖是紫色,根是塊狀的像生姜一樣,有藥味
觀音莧,也被稱為血皮菜、木耳菜等,是一種菊科植物,高30~60厘米,全體光滑無毛。它的葉片互生,呈橢圓狀披針形,長6~9厘米,寬1.5~3厘米,厚而柔軟,先端尖,基部楔形,下延成耳狀,邊緣有不整齊鋸齒,上面綠色,下面紫紅色。葉柄短,紫紅色,上部葉幾乎無柄。它的花序頂生或腋生,呈圓錐狀或傘房狀排列,花序柄細長且2歧分枝,苞片線形,管狀花黃色。瘦果具線條,冠毛豐富。它的花期在夏季。觀音莧主要分布在福建、臺灣、江西、廣東、廣西、四川、云南等地,生于曠野濕地或栽培于菜圃。全草可入藥,味辛、甘,性涼,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的功效,用于咳血、崩漏、外傷出血、痛經、痢疾、瘡瘍腫毒、跌打損傷、潰瘍久不收斂等癥。根則具有行氣活血的功效,用于血崩、跌打損傷、赤痢、腹痛、吐衄等癥。全年均可采收,鮮用或曬干。內服煎
導讀觀音莧,也被稱為血皮菜、木耳菜等,是一種菊科植物,高30~60厘米,全體光滑無毛。它的葉片互生,呈橢圓狀披針形,長6~9厘米,寬1.5~3厘米,厚而柔軟,先端尖,基部楔形,下延成耳狀,邊緣有不整齊鋸齒,上面綠色,下面紫紅色。葉柄短,紫紅色,上部葉幾乎無柄。它的花序頂生或腋生,呈圓錐狀或傘房狀排列,花序柄細長且2歧分枝,苞片線形,管狀花黃色。瘦果具線條,冠毛豐富。它的花期在夏季。觀音莧主要分布在福建、臺灣、江西、廣東、廣西、四川、云南等地,生于曠野濕地或栽培于菜圃。全草可入藥,味辛、甘,性涼,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的功效,用于咳血、崩漏、外傷出血、痛經、痢疾、瘡瘍腫毒、跌打損傷、潰瘍久不收斂等癥。根則具有行氣活血的功效,用于血崩、跌打損傷、赤痢、腹痛、吐衄等癥。全年均可采收,鮮用或曬干。內服煎
觀音莧,也被稱為血皮菜、木耳菜等,是一種菊科植物,高30~60厘米,全體光滑無毛。它的葉片互生,呈橢圓狀披針形,長6~9厘米,寬1.5~3厘米,厚而柔軟,先端尖,基部楔形,下延成耳狀,邊緣有不整齊鋸齒,上面綠色,下面紫紅色。葉柄短,紫紅色,上部葉幾乎無柄。它的花序頂生或腋生,呈圓錐狀或傘房狀排列,花序柄細長且2歧分枝,苞片線形,管狀花黃色。瘦果具線條,冠毛豐富。它的花期在夏季。觀音莧主要分布在福建、臺灣、江西、廣東、廣西、四川、云南等地,生于曠野濕地或栽培于菜圃。全草可入藥,味辛、甘,性涼,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的功效,用于咳血、崩漏、外傷出血、痛經、痢疾、瘡瘍腫毒、跌打損傷、潰瘍久不收斂等癥。根則具有行氣活血的功效,用于血崩、跌打損傷、赤痢、腹痛、吐衄等癥。全年均可采收,鮮用或曬干。內服煎湯,0.5~1兩(鮮者2~3兩),外用研末撒或搗敷。詳情
這是什么植物?我在竹林里挖的,葉片正面綠色,背面紫色,莖是紫色,根是塊狀的像生姜一樣,有藥味
觀音莧,也被稱為血皮菜、木耳菜等,是一種菊科植物,高30~60厘米,全體光滑無毛。它的葉片互生,呈橢圓狀披針形,長6~9厘米,寬1.5~3厘米,厚而柔軟,先端尖,基部楔形,下延成耳狀,邊緣有不整齊鋸齒,上面綠色,下面紫紅色。葉柄短,紫紅色,上部葉幾乎無柄。它的花序頂生或腋生,呈圓錐狀或傘房狀排列,花序柄細長且2歧分枝,苞片線形,管狀花黃色。瘦果具線條,冠毛豐富。它的花期在夏季。觀音莧主要分布在福建、臺灣、江西、廣東、廣西、四川、云南等地,生于曠野濕地或栽培于菜圃。全草可入藥,味辛、甘,性涼,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的功效,用于咳血、崩漏、外傷出血、痛經、痢疾、瘡瘍腫毒、跌打損傷、潰瘍久不收斂等癥。根則具有行氣活血的功效,用于血崩、跌打損傷、赤痢、腹痛、吐衄等癥。全年均可采收,鮮用或曬干。內服煎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