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105/wz/18533490852.jpg)
在初中的文言文學習中,通假字是常見的語言現象。"說"字常常被用作"悅"的替代,表示"高興"的情緒。例如,在《論語》中,我們可以看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中的"說",就是表示"高興"的意思。另一個常見的通假字是"距",它通常代表"拒",即"拒絕"的意思。在《史記》中,如"距關,毋內諸侯",這里的"距"即是"拒",表示拒絕接納的意思。再來看"畔",它在文言文中相當于"叛",意味著背叛。如《史記·陳涉世家》中的"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吳廣以為然。"這里的"畔"就是指背叛。"曾"字有時也會通"增",表示"增加"的意思。如《戰國策·趙策》中的"趙且伐燕,蘇代謂趙王曰:'臣聞之:‘先破之者,破人也;后破之者,破于人也。’此言先勝者,勝于人也。今臣竊聞趙且伐燕,燕小國,不能事趙,此所謂先破之者也。'趙王曰:'善。'乃使使即墨,發兵以伐燕。燕使樂池、樂乘、廉頗為將,與趙戰于鄗。樂池等皆敗,皆死。趙人聞之,益兵以伐燕。"此處的"曾"就是"增加"的意思。通過以上例子,我們可以看出通假字在文言文中有著重要的作用,也是文言文學習中需要掌握的一項重要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