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對月食進行的科學解釋是歷史上最早的。在漢朝時期,張衡就已經對月食的現象有了部分理解,他認為月食發生是因為地球擋住了太陽照射到月亮的光線。他在《靈憲》一書中寫道:“當日之沖,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謂暗虛,在星則星微,遇月則月食。”中國古代對日月食的認知頗為科學。早在《詩經》中,就有關于日月食的記載,其中記錄了公元前776年8月21日發生的月食,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月食記錄,比埃及的記錄還要早55年。東漢時期的張衡對月食的解釋尤為清晰。他在《渾天儀圖注》中提到,月亮本身不發光,其光亮是反射自太陽。他還準確解釋了月食的發生原理,即當地球位于太陽與月亮之間,月亮進入地球的陰影中時,便會發生月食。中國的古代文獻中,對日月食的記錄既系統又完整。《春秋》記載了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的37次日食,后世的計算驗證了其中33次記錄的可靠性。從春秋時代到清朝末年,中國共記錄了一千六百多條日食記錄。對于月食,古代天文學家的記錄同樣豐富,總計超過一千一百條。《詩經》中的“彼月而食,則維其常”一句,表明古代天文學家已經認識到月食是正常的天文現象,指的是公元前776年的月食,早于埃及的月食記錄。張衡的貢獻不僅限于天文學,他還創制了渾天儀和候風地動儀等重要的科學儀器。為了紀念他,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并將小行星1802命名為“張衡星”。張衡被后世尊稱為“科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