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冷戰已經結束,然而冷戰思維卻沒有退出歷史舞臺。“國強必爭、國強必霸”的傳統觀念依然存在,新型國際關系的建設一波三折。
只有走出冷戰思維窠臼,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才能走出爭權奪利甚至兵戎相見的惡性競爭,開創人類更加光明的未來。
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其核心內涵是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走出一條國與國交往的新路。
這正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國家間關系中的體現。只有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指導,從政治、安全、經濟、文化、生態等國際交往的各個方面體現出這個核心內涵,才能把新型國際關系落到實處。
在政治領域,新型國際關系倡導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在當代國際關系中,權力政治、零和博弈等觀念依舊影響著人們對國際關系本質特別是其走向的認知。要建立新型國際關系,必須扔掉這種我贏你輸、贏者通吃的舊思維。
國家間只有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維護世界公平正義,反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反對恃強凌弱,堅持共商、共建、共贏,才能建立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世界。
擴展資料:
國際關系理論命題(命題:中層理論)
國際社會理論
國際社會理論(International society theory)聚焦于國家之間共有的基準和價值觀,以及它們管理國際關系的方式。
這樣的基準包括外交、秩序、和國際法。與新自由主義不同的是,他們并非采取實證的方式,同時由于他們較依附于英國而不是美國,因此也被稱為英國學派。
這些理論家專注于人道的國際介入上,并且將其分割為兩種群體,一種團結主義的群體擁護人道介入,而另一種多元論的群體則強調主權的觀念和秩序。
批判理論
國際關系批判理論跨越多種社會科學,在本質上而言也不是一種國際關系的理論。
擁護者如羅伯特·寇克斯(Robert Cox)強調人類對于解放的需要,因為國家減少了在提供個人服務和安全上的角色。因此,這種“批判”的國際關系理論是以國家為中心的。
國際關系批判理論包含多種理論流派,不可能出現一個完整的列表。例子包括功能主義、新功能主義、女性主義、依賴理論(Dependency theory)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國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