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次在化學實驗中是一個神奇的數字:洗儀器時蒸餾水洗滌2-3次;用容量瓶配制溶液時,燒杯用少量蒸餾水洗2-3次并倒入容量瓶;用分液漏斗萃取時,也是萃取2-3次;過濾時,洗沉底還是洗雜質也都是洗2-3次…
言歸正傳,先建立一個理想的模型:假設殘留的溶質的量為a,在洗滌燒杯過程中每次加入4.5ml蒸餾水(為什么是4.5ml?計算起來簡單),轉移之后殘留在燒杯中0.5ml溶液,每次洗滌都會把上次殘留的溶質全部溶解,并溶質在溶液內分布均勻。
第一次洗滌:加入4.5ml蒸餾水,加上殘留在燒杯的0.5ml溶液,一共為5.0ml溶液,轉移進容量瓶4.5ml,殘留在燒杯里的0.5ml溶液中含有0.1a的溶質。
第二次洗滌:同理,剩余0.01a的溶質。
第三次洗滌:同理剩余0.001a的溶質
也就是說,洗滌三次后剩余的溶質為原始殘留的1/1000。
但是作為誤差分析的話,我們要把整個體系都算進去。
假設:你要配置的是100ml的溶液,用50ml蒸餾水在燒杯中溶解溶質。
引入第一次殘留在燒杯里的溶質的量為a,則你配制溶液需要的全部溶質為a*50/0.5=100a。
上文中我們計算了,三次洗滌后殘留在燒杯里的溶質為0.001a。所以洗滌三次后,配制溶液的誤差為0.001a/100a=0.00001
這個誤差在分析化學中完全可以忽略掉。至于題主提到的洗手和洗衣服的問題,和這個模型相差很大。細菌和泥垢在在水中的溶解度并不能達到完全溶解,甚至,在水里面溶解度很小。使用肥皂和洗手液能洗手洗的干凈,有一部分就是因為肥皂或者洗手液中的疏水基團會包裹著泥垢,然后外層的親水基團會使這些泥垢能很好的進入水中,變相的增加泥垢的溶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