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51dongshi.com/20240929/wz/18163671852.jpg)
廣東順德大部制改革一、改革的原因(背景淵源):一、外因:中共十七大召開后,政府機構改革提到議事日程,確實目前行政體制已經不適應社會與經濟的發展。二、直接原因:在順德806平方公里這樣一個小地方,它創造的經濟總量已經非常龐大,去年工業產值3900多億元,今年截至目前工業產值已經超過4000億元。高速增大的經濟總量,我們的行政管理體制卻難以適應。民間組織與政府組織沒有分化導致了政府的運行成本非常昂貴,運行效率卻低下,權力部門化,部門利益化,部門利益爭奪愈演愈烈。三、根本原因:過去的政府架構在整體上存在的三大問題。一是政府內部各個部門間職能交叉,多頭管理問題嚴重;第二,在黨政系統中,職能重疊,如中組部與人事部,中宣部和文化部,廣電總局等;第三,在政府和社會的關系上,政府和社會組織沒有分化。二、順德大部制模式的主要內容和特點(“黨政聯動”模式)主要內容將現有41個黨政群機構整合為16個大部門,其中政府部門由29個調整為10個,機構精簡近2/3。調整后,設置黨委機構6個,全部與政府機構合署辦公;設置政府機構10個。區綜合設置16個黨政機構,包括紀律檢查委員會機關和5個黨委工作部門、9個政府工作部門和各區公安分局。黨政機構主要負責人,由區領導或副處級干部兼任。區委書記、區長、副書記和1名常務副區長,可不兼任大部門負責人。建立部門首長負責制,實現黨政決策和管理的扁平化。例如,四區的區府辦將與區委辦合署辦公;而區文廣新局(區版權局、區旅游局)除文化許可、旅游市場監管及文化綜合執法外的職責,區體育局除體育許可外的職責,都將劃入區委宣傳部(區文體旅游局)。順德16個部門首長由常委和副區長擔任,目的在于提高執行力。但是,日常政府管理還是有交叉內容,還是需要設立專門的協調領導。大部制改革的主要任務為轉變政府職能,理順職責關系,本著加快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的原則進行,明確佛山市政府履行職責重點,理順部門職責分工。在這一原則下,原由佛山市政府管轄的37個政府部門,最終簡化為31個部門。其最大的特點是合署辦公與經過裁撤合并后新設行政機構,其中,有四個部門合署成兩家辦公,新組建的五個部門則合并了18項職能,原有的市人事局、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市建設局(市房產管理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等不再保留。順德改革方案最大特點就是其大部制改革思路,而且是黨政聯動的改革路徑。合并同類項的思路來裁減政府部門。企業和市民關心的是,改革后政府為市民和企業辦事時,效率有無提高,公共服務內容有無增加。我們就參照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標準,將政府部門按照資源規劃、城鄉建設、社會管理、經濟發展、市場監管、政務監察等標準,對政府進行合并。最大的亮點是建立了黨政統合的組織架構,從根本上改變了過去黨政兩條腿的機制。由于職能合并而不是取消,只是換了一個名字,因此也與現行體制不相矛盾。到目前為止,順德是全國唯一進行了黨政統合改革的縣,其他地方還沒有邁出那么大的步子。三、順德大部制模式運行效果跟蹤評估 其一是順德改革方案最獨特之處是黨政聯動。順德的改革是黨政機構改革,而非政府機構改革 熟悉中國行政管理體制的人都知道,兩者雖一字之差,意義卻是完全不同,順德無疑是第一個吃螃蟹者。順德這種層級進行這種試探所擁有的特殊優勢。這種試探性改革首先突破了原來“黨政分開”的認識水平。在改革開放30年的改革路徑中,黨政分開是相對于改革開放前黨政不分的弊端進行的改革,但其實際效果卻是黨一套機構、政一套機構,經常相互重疊交叉,導致重復行政、人員龐雜、責任不清。對于執政黨如何變“執政”為“行政”,中國共產黨是不斷地進行探索的。因此,順德改革方案中的黨政聯動,結果是,原來的一些政府機構歸并到黨委機構去了,如審計局、人事局部分、文體廣電新聞出版局部分、旅游局部分、司法局、民政局部分,以及工青婦等社會團體。也就是說,黨委管的東西更實了,只要是黨政有交叉的,一般都劃歸黨委。其次,很多地方政府原來黨政在一個大院辦公,后來都分開辦公,形式上的分開并沒有把職能分開得很清楚,現在職能分清了,但又可能產生“兩個政府”的誤導。這是值得順德黨政聯動改革注意的。其二是順德改革方案另一個值得稱道之處是同類項合并的原則。黨政聯動的指導原則是根據社會需求,凡黨政機構有同類項的職能進行合并,避免機構的重復設置和職能的交叉。應該說,這是順德改革幅度比深圳大的關鍵之一。黨政聯動、同類項合并是機構大幅度減少近2/3的主要因素。這種精簡幅度可能是空前的,決心很大,探索的力度也很大,對各地的機構改革是一個巨大震動,真正體現了“大部制”改革的真諦。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次行政改革,很少有如此大的精簡幅度。相比之下,深圳由46個減少為31個,順德由41個減少到16個。當然不是機構越少越好,但肯定不是越大越好。“大部制”不配之以“少機構”,其“大”就沒理由。其三是運行機制創新 改革后順德的16 個大部門首長全部由目前的區位常委副區長以及區務委員兼任,改變了過去區位常委和副區長分管和副秘書長協調兩個環節,實現扁平化管理 副秘書長也由8個減少為3 個。其四是推進速度快 改革方案之前高度保密, 9 月 16 日上午召開干部動員大會宣布方案,下午人大召開常委會議任免相關領導 17 日上午召開區委和區政府會議,宣布16個大部門班子成員名單,同時這些部門集中揭牌按要求,全部工作要在10 月底前基本完成。順德改革在上述兩大突破之外,也有很保守之處,這就是“人員一個不減”。精簡機構、人員分流,歷來是行政改革的基本招式。順德改革不進行人員分流,這就使機構改革可以減少摩擦,得以順利進行。但是,順德副職不多,卻創設了政務委員、局務委員這種新型職位,據說創意來自國務院的國務委員。這種創設保證了“人員不減、待遇不降”,是一大創舉。但是,從長遠來講,應該考慮相關崗位的“只減不增”、自然淘汰。雖說順德G D P1500億元,只有900個公務員不算多,但如跟西方國家城市的公務員與G D P之處對應一下,就沒有什么值得自豪的了。當然,如果把公務員也作為就業的重要安排路徑來考慮城市發展戰略又另當別論。人口眾多、G D P量大都不是公務員隊伍要壯大的理由。目前公務員隊伍龐大,主要還是政府管得太多。只要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公務員就會忙個不停,隊伍就會膨脹壯大。五、順德大部制模式改進思路先要弄清改革存在三大考題:如何對接公眾。公眾并不關心改革的過程,他們只關心改革的結果,各部門究竟怎么合并,他們不想也沒必要知道,但合并后有沒有效果,他們就非常關心了。大部門并不必然地等同于高效率,如果各小部門缺乏有機融入,那么大部門就只是一張皮,皮下依然是各小部門各自為政。再是部門如何磨合。讓一個公務員去適應一個部門很容易,但讓一個部門去適應另外一個部門,甚至幾個部門相互適應則困難得多。每一個部門都有自己的辦公流程與習慣,這些流程與習慣都是多年養成的,突然之間就讓他們革故鼎新,必然影響辦公效率。因此,如何讓部門盡快磨合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其次是如何對接上級。很多部門在這次改革中被整合了,以順德質監局為例,它被整合進順德區市場安全監管局,從此順德再無質監局。今后廣東省質監局、佛山市質監局有任務下達,該找哪個部門對接?從長期來看,這些問題都將被解決,但眼下它的確會令人無所適從。因此我們總結出改革思路是:事先在諸如行政服務中心大廳等地方收集民意,可從側面提升公眾參與度。順德大部制改革中,公務員雖然沒有裁撤,但領導職級發生變化。因此要通過改革人事制度,營造一個公平競爭環境。在順德行政服務中心辦事時,因大部制改革部門調整,很多部門被合并進新的部門,辦事時覺得指引牌不夠,介紹不夠詳細和突出。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大改革力度,通過引導、分流等形式,方便群眾辦事。補充資料和參考文獻閱讀大部制改革改革相關分析:重要性:機構重疊等落后的管理體制來管理先進的生產力,改革的最終目的是要最大限度釋放生產力,讓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得以在順德的土壤上進一步發展,一定要走出“精簡、膨脹、再精簡、再膨脹”的怪圈。目的:豐富政府服務的內涵。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使公權力的公平公正。“大部門制”的改革,是從整體上對國家權力運行機構進行一體化制度設計。除了外交部、公安部、安全部等政治性的機構外,其他的部門都應該按照大部門的思維進行整合。盡管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并不能一步到位。政府內部部門的整合的同時,亦需把黨政系統功能重疊的問題進行解決,政府和社會組織的功能也要分化。要把大部門制度的改革放在整個國家權力架構運行中來觀察,才可能進一步認識到它的意義和重要性。“大部門制”政府機構改革,比較鮮明的特點是更重視了法制化,強調了權力運作過程的法制化以及權力在運作過程中的藝術性。 施行的阻礙:權力重新劃分和利益分割的科學操作思維慣性思維的束縛(我們國家以蘇聯為樣本設置黨政機構,60年來雖然歷經數次機構改革,但根本架構并沒有改變。決策者的突破思維定向,需要見識與膽識。) 改革的意義:此次機構改革,表面上看是機構的合并,實質上是黨政組織結構的深刻變革,是政府職能的重大轉變。順德通過改革建立決策、執行與監督互相制約又互相協調的行政管理體制,為全國縣級行政單位改革探路。順德1992年的改革是以產權為核心,以行政體制改革為配套的綜合體制改革為目標,是解放生產力的改革。盡管以產權為核心,但行政體制改革最大限度釋放生產力,奠定了順德此后的大發展。對比1992年,這次改革在于探索政府如何適應新的管理模式,以建立高效、廉潔、服務型政府為目標進一步推行。建立服務型政府就是要打造公開、公平、公正的政務體系。順德大部制(合署式行政成效)(一) 切實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實現了大部制體制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轉變政府職能。就需要對現有政府機構進行有效整合,改變政府機構繁多、職能交叉的現象。通過減少機構數量,降低了各部門協調困難的難度,使政府運作更符合市場經濟的宏觀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角色定位。因此,能否切實有效的梳理政府各部門的職責功能,解決好政府機構中存在的部門過多、職能交叉現象,成為大部制改革成功的標志。(改革必要性)順德區將現有41 個黨政群機構通過整合,形成了16 個職責明確的大部門,大大低于《廣東省市縣人民政府機構改革意見》提出的“由縣級市改設的區設24 個以內”的機構限額。順德區也因此成為我國地方政府中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部制體制政府。(二) 優化了人力資源結構,解決了人員分流難題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中富余人員分流問題,一直是地方大部制改革所面對的一大難題,也是歷次政府機構改革陷入“精簡- 膨脹”的怪圈的原因之一。順德區在解決人力資源結構上,主要是通過在大部門之間統籌安排人力資源,解決以往存在的人員配置不平衡的問題,形成更合理的人力資源結構。在解決富余人員安置問題上,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在改革中,對涉及調整的干部和人員都做好安置,確保他們的利益不受損害,并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同時,在改革后,建立了一系列配套的人事制度方案,如事業單位的改革和政府雇員的改革方案,確保人員的平穩過渡。(三) 健全了權責分配體系,明確了各部門的權利責任關系在改革過程中,順德區對部門進行了優化組合,避免了簡單拆分機構的做法,確保合并后的機構產生“化學反應”,實現“1 + 1 > 2”的良好效果。嚴格按照權責一致、有權必有責的要求,在賦予部門職權的同時,明確相應承擔的責任。在全區范圍內形成了大規劃、大建設、大監管、大文化、大保障的工作格局,從而有效防止了推諉塞責、重復管理的現象出現。改革的內容,但是作為地方政府,它的改革切中行政體制改革要害,如果將順德區合署式行政放在中國縣域地方政府改革的大背景下,其成功經驗是可以被復制的。對我國地方政府改革創新的啟示(一) 因地制宜,探索創新模式順德區合署式行政之所以能夠順利推進,一方面離不開順德區自身的先天優勢。順德區一直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龍頭,有著豐富的改革試點經驗和歷次改革試點積累下來的可喜成就。另一方面,在1999 年,廣東省就賦予順德市行使地級市的管理權限,并直接對省負責。與順德區相比,我國大部分地方政府的大部制改革,都或多或少的受到自身條件不足或是受到改革調整權限的限制。因此,必須因地制宜的開展改革創新實踐。(二) 抓住重點,務求改革實效順德區進行的合署式行政改革,更是牢牢的抓住了此次中央關于大部制改革的核心內容———轉變政府職能。合署式行政有效的整合了黨政機關的職能,形成了16 個分工合理,職責明確,協調有序的大部門體系。合署式行政也是務求改革的實際效果,注重具體政策的執行力和社會實際問題的解決,所形成的大監管、大設計、大司法格局,在實際運行中都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這也就啟示其它各地區在改革實踐中要抓住改革重點,務求改革實效。(三) 統籌兼顧,減少改革阻力任何改革的成功,一方面需要有強大推動力,另一方面需要減少改革的阻力。為減少人事改革阻力,順德區采用“人隨事走”策略,按照職能劃分將科室整體平移,編制和公務員數量基本保持不變,為獲得領導干部支持,采取“人員不降級”。因為沒有破壞整體利益格局,使得合署式行政得以順利推進。各地區在改革中要重視改革阻力帶來的影響,做到統籌兼顧,妥善安排分流人員,合理調配各部門的權力責任關系。(四) 循序漸進,推進長效機制順德區的合署式行政改革,看似疾風驟雨般,其實是一個循序漸進、穩步連續的長效改革實踐過程。目前,我國已經推廣的紀委與監察局合署辦公,就是借鑒合署式行政的實踐建立的。因此,像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這樣的大幅度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地方政府要有恒心,科學制定改革方案,循序漸進式的展開,不斷改革和完善政府職能,適應社會和時代的發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