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為何美國患精神疾病而退役的人數達到了31萬
二戰期間,為何美國患精神疾病而退役的人數達到了31萬
編輯:Q先森 ;/ ;出品:冷熱軍事史。1943年8月3日,巴頓將軍在西西里島陸軍醫院慰問傷員,住院的二等兵庫爾正沒精打采地坐在帳篷里。被巴頓問及傷情時,庫爾聳了聳肩答道:“我只是緊張,不是受了什么傷。”然后又嘀咕了一句:“我猜我是受不了了。”。庫爾說得不假,他的病歷上記錄著:“神經功能焦慮狀態,嚴重程度中等。該士兵已兩次短期住院治療,重返部隊后又多次被送回,顯然不能再上前線。”。
導讀編輯:Q先森 ;/ ;出品:冷熱軍事史。1943年8月3日,巴頓將軍在西西里島陸軍醫院慰問傷員,住院的二等兵庫爾正沒精打采地坐在帳篷里。被巴頓問及傷情時,庫爾聳了聳肩答道:“我只是緊張,不是受了什么傷。”然后又嘀咕了一句:“我猜我是受不了了。”。庫爾說得不假,他的病歷上記錄著:“神經功能焦慮狀態,嚴重程度中等。該士兵已兩次短期住院治療,重返部隊后又多次被送回,顯然不能再上前線。”。
![](https://img.51dongshi.com/20240928/wz/18185899752.jpg)
美國大兵為什么特別容易遭受戰爭精神創傷?編輯:Q先森? /? 出品:冷熱軍事史1943年8月3日,巴頓將軍在西西里島陸軍醫院慰問傷員,住院的二等兵庫爾正沒精打采地坐在帳篷里。被巴頓問及傷情時,庫爾聳了聳肩答道:“我只是緊張,不是受了什么傷。”然后又嘀咕了一句:“我猜我是受不了了。”庫爾說得不假,他的病歷上記錄著:“神經功能焦慮狀態,嚴重程度中等。該士兵已兩次短期住院治療,重返部隊后又多次被送回,顯然不能再上前線。”但是巴頓當場就氣炸了,他甩手抽了庫爾的下巴,大喊:“不要接收這個沒種的混球,你馬上給我回前線!”邊罵邊抓起庫爾的衣領拖他到帳篷門口,一腳把他踹了出去。庫爾并沒有因此返回前線,他正在高燒,還感染了瘧原蟲。▲ 巴頓在前線巴頓的暴怒也是事出有因,他剛剛聽到將領們抱怨兵力薄弱,懷疑有人假借疲勞躲在醫院里。當晚,他在日記中把庫爾描述為“我隊伍里唯一的懦夫”,并宣稱任何逃避軍人義務者都應以懦夫罪名受審甚至槍斃。這還嫌不夠,他又在給下級的指令中加了一條——嚴禁第七集團軍出現戰斗疲勞。可惜“懦夫”還真不只庫爾一個,幾天后巴頓在另一個醫院又遇到二等兵保羅?柏奈特,同樣的發燒、緊張失眠、精神萎靡,甚至連回答也差不多:“我只是緊張,我再也受不了那些炮擊了。”巴頓再度爆發,除了扇耳光斥罵,他還掏出手槍威脅柏奈特說,如果不立刻回到前線,就一槍崩了他。這事兒在軍中傳開來影響不小,艾森豪威爾知道后要求巴頓向被打的士兵道歉,甚至解除了他的指揮權近一年之久。直到1944年中,巴頓才重新回到歐洲戰場。據說當年因為這件事羅斯福還收到不少支持巴頓的來信,人們相信士兵必須堅強起來,才能走出戰爭的地獄。但是如果穿越到今天,巴頓會被口水淹死,因為這兩個士兵很可能被診斷為“創傷后應激障礙”,其主要病因是環境刺激,而不是個人性格弱點。既然是環境刺激引發,那么任何年代戰場上的士兵都可能出現這種病癥。確實,莎士比亞在?亨利四世?里就有類似的描述。不過,對這種癥狀的看法和治療在不同的年代卻有天壤之別。一戰:不是逃兵就是“神經有缺陷”▼在一戰中,大規模重武器的使用令軍中大范圍出現抽搐、癱瘓、失憶、甚至歇斯底里等癥狀,成了當時著名的怪病。▲ 一戰士兵最初認為主要是槍炮的巨響令大腦損傷所致,你如果表現出類似狀,會被診斷為“炮彈休克癥”。但是,沒有經受槍炮震驚的戰士也表現出同樣的癥狀。于是,“戰爭神經癥”這個術語很快代替了“炮彈休克癥”。患者很可能會在戰地醫院中接受可怕的電療,同時要忍受周圍的白眼,因為當時人們懷疑這種無從解釋的病癥其實只是士兵是在裝病。鼓吹裝病論的專家約翰·考利爵士是英國政界的VIP,他對偽裝、欺騙和夸大其詞零容忍,甚至不贊成女性護士護理這樣的兵。即便沒人拿你當逃兵,“神經癥”這個詞也意味著人們認為你天性中有情緒弱點。換句話說,大家覺得你神經脆弱,容易“震驚”。既然是個體原因,當然篩查掉你們這些神經質就萬事大吉了。于是,美國在1940年由精神分析學家蘇利文設計了一個篩選項目,為二戰篩出了約150萬“精神不適宜”(包括精神疾病甚至神經質)的士兵,取消了他們的服役資格。二戰:這事兒不賴你,你只是太疲勞了▼如果你通過了篩選,走上戰場,那么就是你基因好,天然勇士,天生打仗的料。結果就是更沒人關照軍隊中的疲勞和情緒失控了。據估計,二戰中有精神問題的人數飆升至一戰的兩倍,陸軍中的比率最高,而醫務人員對此毫無準備。二戰期間,美國在后勤保障、武器設備,全社會動員乃至宣傳等方面都做得很出色,對比之下,對精神傷害的醫療救助嚴重缺乏。醫務人員也是困惑得不行,不是都過了篩的,怎么曾經表現勇敢的士兵也崩潰,篩查這事兒靠不靠譜?1944馬歇爾將軍取消了入伍前的精神缺陷篩查,因為精神疾病的發生率并沒減少。現在,醫生又給你的病癥起了個新名字:“戰斗疲勞”。還配上了一句口號:每個人都有他的極限點。▲ 馬歇爾將軍這是一次突破,因為它承認癥狀可能發生在任何軍人身上。二戰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比一戰更廣泛頻繁,血肉之軀顯得無比脆弱。此外,士兵們長期滯留戰場,沒有喘息時間,更談不上和家人團聚。被編制在很小的戰斗群體中,令可以緩解心理困擾的社交機會大大縮減。根據美軍的觀察和統計,上戰場90天左右,士兵會達到“戰斗力高峰”。這之后 “戰斗疲勞癥”的狀況就頻頻開始出現,除了發燒失眠等之外,還包括高亢、偏執、抑郁、記憶喪失等。雖然不再被當作“神經有缺陷”,還是別高興得太早。因為“戰斗疲勞”從命名上就夠輕描淡寫的,不是疲勞么?給你休息幾天,癥狀就會消失的。所以,首選方案是讓受傷的士兵在戰區附近接受治療,以便迅速回到前線,大不了疲勞了再來休息,只有嚴重的精神問題才被發送回國。你很可能經常往返于醫院和前線,如果遇到巴頓將軍這樣不信邪的,那就更悲催了。▲ 法國海灘上的美軍士兵二戰結束后,不少戰士的疲勞癥狀卻久不消解,痛苦延續到家庭中。據跟蹤調查,1945年底,29歲以下退伍軍人的離婚率是平均水平的3倍。離婚的部分原因直接與戰斗經歷有關。近期的研究證明,精神創傷的癥狀可能持續6-20年,直至完全消失,有些甚至伴隨老兵長達70年。這些數據顯然遠不是“戰斗疲勞”可以解釋的
二戰期間,為何美國患精神疾病而退役的人數達到了31萬
編輯:Q先森 ;/ ;出品:冷熱軍事史。1943年8月3日,巴頓將軍在西西里島陸軍醫院慰問傷員,住院的二等兵庫爾正沒精打采地坐在帳篷里。被巴頓問及傷情時,庫爾聳了聳肩答道:“我只是緊張,不是受了什么傷。”然后又嘀咕了一句:“我猜我是受不了了。”。庫爾說得不假,他的病歷上記錄著:“神經功能焦慮狀態,嚴重程度中等。該士兵已兩次短期住院治療,重返部隊后又多次被送回,顯然不能再上前線。”。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