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51dongshi.com/20240928/wz/18185897152.jpg)
這里引用吳圖南先生的論述來回答你。多數人都明顯地在體內蓄有勁,這就松不開八段九節。在打太極拳套路時把八段九節松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往往手松而臂僵,顧手臂兩腿僵,顧手足而腰僵,腰僵則僵全身。練習太極拳套路時把八段九節真正松開オ可稱為著熟,這是學習太極拳的關鍵。這里要注意,松不是懈。什么是松?什么是懈?松,關節是開的;懈,關節是閉合的。懈是人之自然本能,即從上到下堆為一攤。脖頸懈則垂頭,腕懈則垂手,肩懈則垂臂,脊椎懈則弓背,腰懈則身癱,胯懈則身不正,膝懈則立不穩,腳腕懈則無力。如何能松而不懈是練松功的關鍵。太極拳走架(也叫盤架子,即練習套路),出手時用指端把手臂領出去,而不是用胳臂把手推出去,出腿時用腳指端把腿領出去;以頭領導全身,是所謂“頭懸”,也叫“虛領頂勁”,好像頭懸掛在空中。這種“端領”是靠意識導引。太極拳為什么練得極緩慢,其道理就在于此。像這樣練太極拳套路就難了,然而只有這樣練才能練出所謂內勁來,即為體內之力開辟一條暢行無阻之通路,打開所有力之間閘門,把力釋放出來。用科學的語言講就是使力的效率最高,而使力在體內遇阻轉化為熱的內耗最小。太極挙技擊所以采取“發”人而不打,其道理就在于此;發人十分輕松,其道理也就在于此。太極學之技擊之道,手慢讓手快理所當然。為什么太極挙經典說,太極拳不是手慢讓手快。這個道理在科學不發達的古代有點“玄”,難道手慢打手快不成!在科學發達的今天,用科學原理就可以解釋了。快與慢是相對而言,有時快能觀察清楚事物的變化,有時則相反慢能觀察清楚事物的變化。對緩慢變化的過程,例如花的開放,我們用定時拍攝這個緩慢過程,然后用高速放映機放映,就會看清花是怎樣開放的。對快速變化的過程,用高速攝像機拍攝,然后用普通的較慢速度播放,我們才會看清瞬息萬變的動作過程。武術技擊是一個快速運動。有時被對方擊或擊倒,自己還不知道怎樣被擊中的。這就是因為對方攻擊速度太快沒有看清楚。敵我格斗,我方覺得對方無懈可擊,這是對方防守動作變化太快我方看不出破綻所致。解決這種問題的辦法有兩個:一個辦法是加快我方的攻擊動作;另一個辦法是拉長對方的動作。太極舉之慢就是采取了后一種辦法。打太極挙很慢,本來長挙幾秒鐘的動作,太極拳拉長到幾分鐘。一套太極拳按長挙速度打五分鐘,太極舉打一個小時,甚至還要長。這種慢動作就是觀察快動作的訓練,長期演練就鍛煉出一種觀察能力,即不管對方招法變化如何之快,我都覺得并不快,其破綻漏洞比比皆是,我看得一清二楚,伸手擊之即中。這不僅太極拳高手會有這種感覺,其他拳種或舉擊高手都有這樣的感覺,所不同的是,他們的練功方法是提高自已動作速度,而太極舉則相反拉長自已的動作以訓練洞察力。正如南派太極舉家黃百家所言:“自外家至少林其術精矣。張三峰既精于少林,復從而翻之,是名內家。”這里說的內家的練功方法是把外家練法“復從而翻之”,練習方法完全是相反的。太極拳之慢是一大發明。有人會說,我練太極拳幾十年也沒把對方快速攻防動作拉長,看得清楚。這是什么原因?吳圖南先生說這是意識問題,你不懂這就是太極拳的秘密,你打幾十年太極拳,只知道慢而絲毫沒有拉長動作之意識,就只起了舒筋活血的作用,而沒起觀察敏銳的作用,此不足怪。太極拳之慢必須寓觀察之意,否則是無效的,練時慢而不覺其慢,用時才快而不覺其快,與人接手從容不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