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將二十四節氣訂于歷法的是秦漢時期。
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于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二十四節氣(24 solar terms),是指干支歷法(或農歷)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最初是以北斗七星斗柄頂端的指向確定。
西漢時,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于文獻《淮南子·天文訓》。漢武帝時期,將二十四節氣吸收入《太初歷》作為指導農事的歷法補充。
漢及后期很長一段時期采用“平氣法”(即平均時間法)劃分節氣?!捌綒夥ā庇脺y影確定日短至的冬至日,將冬至與下一個冬至之間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稱為“中氣”,再把相鄰“中氣”之間的日期等分,稱為“節氣”。
平均每月有一個“中氣”與一個“節氣”,統稱為“二十四節氣”?!捌綒夥ā笔菚r間平均法,每個節氣間隔時間約15天,計算不考慮太陽在黃道上運動快慢不勻。“平氣法”劃分的節氣,始于冬至,終于大雪。
擴展資料:
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反映了季節、物候現象、氣候變化三種。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個節氣。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齊稱“四立”,表示四季開始的意思。
反映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5個節氣。反映天氣現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個節氣。反映物候現象的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四個節氣。
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立春之日迎春已有數千年歷史。
立春時,中國的冬春分界線(日平均氣溫連續5天達10攝氏度以上算入春),在廣西桂林到江西贛州一線。那一線以南地區,立春時有春的氣息了,但中國93%的陸地面積上都還是冬,到黑龍江,往往是在谷雨立夏時才入春。
時至立春,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溫、日照、降雨,這時常處于一年中的轉折點,趨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長勢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麥拔節時耗水量增加,應該及時澆灌追肥,促進生長。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二十四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