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精神的主要內容以及弘揚中國精神:
“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統一。
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指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形成的,為本民族大多數成員所認同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道德規范、精神氣質的總和。
一個缺乏自己民族精神的民族,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
是中華民族終極歸屬感與榮譽感,使中國人為了祖國的騰飛,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基本內容,是我們每一個人中國人必須傳承的。我們只有具備了最基本的“中國精神”,才能具備更高更可貴的“中國精神”,才能完成社會主義的歷史使命。
敢于斗爭、敢于堅持的革命精神,“中國精神”是愛國主義的核心,是樹立和弘揚的中心任務。“中國精神”是中華民族堅挺的脊梁,是堅強不屈的中國魂,“中國精神”就是中國魂,需要弘揚那種讓中國人自強、自信的國民精神和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一代又一代前赴后繼,民族精神的弘揚和培育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時代精神:
時代精神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是人類文明在每一個時代的精神體現。隨著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發展,改革創新成為當代中國的最強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交相輝映,為偉大的“中國精神”注入了嶄新的時代元素。
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引發并實現了“中國精神”的新轉變,將“中國精神”的發展推進到新的階段。中國智慧、中國氣概、中國現象、中國發展中國模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的中國文化內涵,支撐“中國精神”是文化,是一種先進的中國文化。
是一種要讓民族挺起脊梁的價值追求與覺醒。“中國共產黨是一個有著高度文化自覺的政黨”,“自覺”就是共產黨立黨為公的這個大文化背景下的“自覺”,“自覺”就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力量。“中國精神”的培育在于文化的自覺與自信;”中國精神”的成長在于中國文化的自強和國家的和平崛起。
中國文化內涵,尋的是根,鑄的是魂,聚的是心。中國人善良、勇敢、團結、聰明、仁愛、堅忍不拔,中國人用堅韌、勇敢、團結、智慧、大愛向世界展示了令人震撼令人側目的“中國精神”,中國脊梁!
擴展資料:
中國精神解讀:
1. 剛柔相濟、自強不息的意志品質。
中國精神包含著陽剛與陰柔兩個層面。《易傳》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自強不息,乃是中國精神固有的超越性,顯示出剛健有為、勤勞勇敢、積極向上、堅韌不拔的精神品格及其生命意志,而憂國憂民、治國平天下及精忠報國,則是中國精神超越性的外化與具體表現。
厚德載物則蘊含著中國精神固有的內在性,表現為天人相通、民胞物與的本體觀,也拓展為諸如應時守勢、虛壹而靜、德性修持、內圣之道以及為己之學等人生觀與價值觀。這樣的內在性,亦包含著對國家民族的大愛與關切,不可小視,更不可混同于西方傳統的虛無主義與犬儒主義。
內在性與超越性,一陰一陽,剛柔相濟,構成了中國精神的兩個層面,并塑造了中國國民的基本人格模式。
2.中國精神的兩大核心價值:和諧與中道。
中國精神推崇“和諧”,表現為天人間的和諧(所謂“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和諧、人際間的社會和諧、人與自我的人格和諧,也表現為民族與國家間的政治和諧,中國傳統所信奉的正是和平主義,孔子的大同理想即表達了這一理念。
改革開放以來,從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到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以及中國和平崛起的思想及其實踐,均向世界明確傳達出和平主義的發展觀念。
3.持續不斷的生成、創新與轉化精神。
中國精神秉持變化與流動的生命觀,不承認絕對不變的實體,而是主張世界的生成變化,從宇宙萬物到族群人倫,從自然系統到人的教化系統,從形上之道到形下之器物,從生命本體到社會文化及其解釋,都處于不斷運動變化并遵循運動變化的辯證法則。
大化流行,生生不息,日新月異,氣象萬千。運動變化不是盲目的,而是以善與和諧為目的的。運動變化也不是封閉組織的自足運動,而是富于活力的不斷創造及創新。
4.共同的華夏認同及其卓越的包容性與涵攝力。
中華文明以及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是境內諸民族、地域文化以及宗教傳統長期交流、融合的結果。
長期的歷史,形成了樸實而深刻的愛國主義精神,中華傳統中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對大一統國家的愛戴與忠誠,其實質是對漫長歷史中形成的中華民族文化傳統及其疆域空間的認同與守護意識,由此形成了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與民族團結傳統。
中國精神具有卓越的包容性與涵攝力,能吸納或兼容一切外來的民族精神及文化傳統,事實上,中國文化傳統長期以來在保持自己的獨立性的同時,一直就在通過不斷欣賞和學習外來文化,吸收其精華,進而成就了華夏文化海納百川、雍容大度的傳統,并在今日全球時代形成更加積極的作為與貢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國精神 (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