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51dongshi.com/20240928/wz/18185113852.jpg)
1.人生目的就是:終生一切行為活動的終極目的,包含著(終生的)終極目標、終極目標的主體范圍的友愛信仰、最大限度地實現關于自己個人利益的終極目標和其他主體的終極目標的原則和友愛次序的友愛信仰.終極目標存在正確性問題,終極目標的主體范圍、實現終極目標的原則和友愛次序的友愛信仰存在合理性問題.因而,人生目的存在正確性問題和合理性問題. (終生的)終極目標可以分為:關于自己個人利益的終極目標、關于愿意關愛的人的個人利益的終極目標、關于應當關愛的其他人的個人利益的終極目標、關于愿意關愛和應當關愛的非人類生靈的利益的終極目標.普通目標、資源和行為活動只應當是實現正確的終極目標的工具和手段. 關于自己個人利益正確的終極目標是自己的終極利益—幸福壽命,即終生幸福生活的時間總和. 正確合理的終極目標是自己和應當關愛的人的終極利益—幸福壽命,即終生幸福生活的時間總和. 人生觀人生觀包括人生目的,還包括行為人理解到的實現人生目的的基本規律.人生目的存在正確性問題和合理性問題,人生觀更是這樣.2生命的意義 :生命的意義在哪里?這似乎已成為千古的命題,每個人在無意間或寂寞里往往想起這個永無答案的命題,我們很多人都有著同樣的心路歷程.其實這個命題雖然有些虛無,但是一旦沒有想個明白或者找到一個能夠說服自己的理由,那么它會困擾我們很久很久,甚至讓那些偏執的人們走上另外一條道路.在理性的認識中,生命的意義源于一個人的所看,所思;在感性的認識那里,一切卻取決于心靈的體會及情感的豐富程度.但同時它又不僅僅是一種體會,更關鍵的是它影響思考的方式.生命可能是這樣一種過程:體驗---積累---思考.當你習慣了這種生活方式時,永恒的也就只有思考了.同時思考也是一個漸進過程,它也需要一個否定—肯定—再否定—的循環過程,也需要經歷一個思想混亂的過程,漸漸走向澄清,再走向獨立,并最終確立起屬于自己的思維模式.這不僅需要時間,更需要持之以恒的積累與勇氣.并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意愿,也不是每一個人都能以這種生活為享受.生命對每個人的意義或許都不同,我覺得努力活著再享受人生,就已經是生命的全部意義了.對生命意義的追問,是每一個有思想的生命體對自身靈魂的必然拷問.“生命的意義何在?”、“活著是為了什么?”我們帶著如此凝重的問題出發,遭遇到的卻多是“活著是美麗的,生命的意義在于愛!”這類輕飄飄的華麗語言、淺薄無用的簡單說教.獨一無二的特性使得每個人都與眾不同,也使得每個人的存在有其意義,這種特質與創造性的工作和人類之愛息息相關. “一個人不能去尋找抽象的生命意義,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特殊天職或使命,而此使命是需要具體地去實現的.他的生命無法重復,也不可取代.所以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也只有他具特殊的機遇去完成其獨特的天賦使命.”“一個人一旦了解他的地位無可替代,自然容易盡最大心力為自己的存在負起最大責任.他只要知道自己有責任為某件尚待完成的工作或某個殷盼他早歸的人而善自珍重,必定無法拋棄生命.”每當看到這樣的段落,我都不禁為那些“傷心人”和輕生者惋惜.只要有“求意義的意志”存在,不僅生命和愛,就連“苦難”和“痛苦”都深具意義.生命的意義有很多不同是說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最終還是要自己去感受,自己去體會,別人的話只能是參考.“生命不在長短,只要活得有意義.”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乃至一生庸庸碌碌、畏畏縮縮而活的人,不如一年、一月乃至一日而活得有意義的人,只要生命曾經綻放過光芒,這一生就已值得,生、死已無關緊要了.活到一百歲,和只活到三十歲、二十歲的人,根本上并沒有什么差別.雖然,前者多活幾十年,后者則少活了幾十年;但,這只是人們觀念上的感覺與執著,對于認得生命意義,清楚宇宙真諦的人,存在的長短已不覺得遺憾.時間就是永恒,活到一百歲,和只活到二十歲,是一樣的;萬年就是一年,一年存在萬年中.人們以為離開了瞬息萬變的時間,別有永恒的存在,這是不對的,永恒是存在時間中,離開了無常的時間,就沒有永恒的存在.所以,只要你創造了永恒,將人生提升到永恒的境界,那么,生命的長短,又有什么關系呢?只要活得有意義,生命就會接近永恒,不再只是短短的幾十年.如何才能活得有意義呢?從淺近方面來說,生活離不開工作,所以,要活得有意義,必須從事有意義的工作.什么才是有意義的工作呢?就是屬于付出與合乎靈性要求的工作.屬于付出方面的,就是做有益于人類、國家社會和一切生靈的工作.世界各地正有許多這些工作,在等著我們去做合乎靈性要求方面的,就是追求完美,和生活在真實中.看!藝術家為了追求藝術的完美,可以犧牲物質上的享受,甘愿與貧困為伍.作家為了一篇文章的完美,不惜再三的修改,一再的謄寫.歌唱家為了一首歌能完美地唱出,私底下不知已經練習了多少遍.還有各行各業中,許許多多的人,也都是這樣,不辭辛苦地做著所從事的工作.他們不但毫無怨尤,還做得滿心歡喜;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所做的工作,是有意義的.當他們全心一意地,為他人、或自己靈性而工作時,不再感覺時間的存在——時間已經停止;不知老之將至——生命哪有長短?這,不就是永恒嗎?至于生活在真實中,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永恒的境界.什么是真實?真就是不假、不虛偽;實就是實在、不做非份之想.換句話說:這是一種不撒謊、不做作、不違背良心,純乎心性而行的境界.由于不作假,本身的優點、缺點,一目了然,所以能不自負也不自卑.由于不作非分之想,所以能安貧于道,而知足常樂.由于不違背良心,所以心無掛礙,日日是好日.最重要的是:依心性而行,該作則作,不該作則止;所以,沒有妄想、煩惱.這種生活,已經超越了意義,而意義自在其中.總之,能夠完全活在真實中的人,將不再是普通的人,而是超凡入圣的圣者了.當他人說幸福的人就是那些實現了生存目標的人的時候.我們或者還想說,實現了生存目標的人,除了繼續活下去外,就不必再有其它的目的了.也就是說,他心滿意足了.生命問題的解決,是在于這個問題的消失……但是,對一個人來說,什么不再成為問題,這樣活下去難道是可能的嗎?這是否意味著,這個人是活在永恒中,而不是活在時間中?這是否就是那些經過長久困惑之后終于弄清楚生命意義的人,反而講不清什么意義究竟在何處的原因呢?(維特根斯坦)生命的意義是否在本質上存在,我無法確定.但是,我認為即使這樣,我們仍可以使自己得到有意義的生命.在很大程度上,關于生命意義問題,源于我們人類自身不斷的探索.生命本身存在意義嗎?如何得到一條生命中有意義的道路?生命的意義意味著什么?它使我們發現或創造的某種事物嗎?她使如何依賴于目的、價值和理念的?它和幸福有什么關系?它會給人類以自信.使男人和女人能夠勇敢的面對他們的困惑嗎?多數人沒有思考這些問題,但是,只要他們快樂幸福著,那也很好.而一旦思考了這些問題,困惑就接踵而至.弗洛伊德認為人一旦思考這些問題,他就開始患心理病了.但是,我仍然要說,研究這些問題,我們或許能夠建構出一個思想的輪廓,并得到一個值得去過的人生.從西方的哲學來看,傳統哲學多是從神學的角度回答了這個問題.事物能否如其所是的存在?在宇宙中是否存在著一種準人性的溫和目的?這是神學需要回答的問題.而信仰神的存在的人中,多數是因為他們需要使自己相信宇宙間有一個至善的意志,他們需要使自己相信人世間存在著對我們以及我們認為有價值事物的一種基本的同情,他們需要使自己相信對我們的理想和愿望來說有一種終極的支撐和避難所.這些人主要是希望自己能夠確認,有一種超越我們人類層面的可以但不是人類可以控制的力量存在著,萬事萬物是可以解釋的——如果我們的智力能夠理解其本質的話——這種力量是有目的可言的,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完美無缺的價值.至于是否存在這樣的超越普遍生命的目的先驗的目的存在,這里拒絕討論,我只說它不是我能夠了解到的,只能存疑而已.不管宇宙間是否有意義可以被我們發現,意義在其中得以體現的世界只能是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意義被創造出來了,不管這些意義是否有終極性而言,我們也不管是否存在先驗的單一的人生意義,我們先去看看生命中意義是如何被要求并被賦予的.正如西蒙-波娃所說的,“意義的存在是兩可的,它絕非一成不變的,應該說,人生的意義是不斷地爭而后得的.”(大致意思是這樣)因此,我們可以認識到,我們為自己創造意義,我們不需要別人或者說是什么客觀明確的標準來告訴我們什么是意義,我們也不需要別人或者是什么標準來決定我們應該如何去創造意義.3價值觀:價值觀是指一個人對周圍的客觀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一方面表現為價值取向、價值追求,凝結為一定的價值目標;另一方面表現為價值尺度和準則,成為人們判斷價值事物有無價值及價值大小的評價標準.個人的價值觀一旦確立,便具有相對穩定性.但就社會和群體而言 ,由于人員更替和環境的變化,社會或群體的價值觀念又是不斷變化著的.傳統價值觀念會不斷地受到新價值觀的挑戰.對諸事物的看法和評價在心目中的主次、輕重的排列次序,構成了價值觀體系.價值觀和價值觀體系是決定人的行為的心理基礎.人們的生活和教育經歷互不相同,因此價值觀也多種多樣.行為科學家格雷夫斯(Graves)為了把錯綜復雜的價值觀進行歸類,曾對企業組織內各式人物做了大量調查,就他們的價值觀和生活作風進行分析,最后概括出以下七個等級: 第一級,反應型:這種類型的人并不意識自己和周圍的人類是作為人類而存在的.他們可是照著自己基本的生理需要做出反應,而不顧其他任何條件.這種人非常少見,實際等于嬰兒. 第二級,部落型:這種類型的人依賴成性,服從于傳統習慣和權勢. 第三級,自我中心型:這種類型的人信仰冷酷的個人主義,自私和愛挑釁,主要服從于權力. 第四級,堅持己見型:這種類型的人對模棱兩可的意見不能容忍,難于接受不同的價值觀,希望別人接受他們的價值觀. 第五級,玩弄權術型:這種類型的人通過擺弄別人,篡改事實,以達到個人目的,非常現實,積極爭取地位和社會影響. 第六級,社交中心型:這種類型的人把被人喜愛和與人相處看作重于自己的發展,受現實主義、權力主義和堅持己見者的排斥. 第七級,存在主義型:這種類型的人能高度容忍模糊不清的意見和不同的觀點,對制度和方針的僵化、空掛的職位、權力的強制使用,敢于直言. 這個等級分類發表以后管理學家邁爾斯等人在1974年就美國企業的現狀進行了對照研究.他們認為,一般企業人員的價值觀分布于第二級和第七級之間.就管理人員來說,過去大多屬于第四級和第五級,現在情況在變化,這兩個等級的人漸被第六、七級的人取代.編輯本段作用 價值觀對人們自身行為的定向和調節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價值觀決定人的自我認識,它直接影響和決定一個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標和追求方向的性質.價值觀的作用大致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價值觀對動機有導向的作用,人們行為的動機受價值觀的支配和制約,價值觀對動機模式有重要影響,在同樣的客觀條件下,具有不同價值觀的人,其動機模式不同,產生的行為也不相同,動機的目的方向受價值觀的支配,只有那些經過價值判斷被認為是可取的,才能轉換為行為的動機,并以此為目標引導人們的行為. 2、價值觀反映人們的認知和需求狀況,價值觀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及行為結果的評價和看法,因而,它從某個方面反映了人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反映了人的主觀認知世界.價值觀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持久性.在特定的時間、地點、條件下,人們的價值觀總是相對穩定和持久的.比如,對某種事物的好壞總有一個看法和評價,在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這種看法不會改變.但是,隨著人們的經濟地位的改變,以及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改變,這種價值觀也會隨之改變.這就是說價值觀也處于發展變化之中. 愛心和金錢的關系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是哲學思想的基礎構件,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響.自然或自發狀態下人生觀和世界觀對價值觀的形成有決定作用,而通過自覺學習修煉養成的價值觀也可以使人生觀和世界觀產生異化和改變. 一個人的價值觀是從出生開始,在家庭和社會的影響下,逐步形成的.一個人所處的社會生產方式及其所處的經濟地位,對其價值觀的形成有決定性的影響.當然,報刊、電視和廣播等宣傳的觀點以及父母、老師、朋友和公眾名人的觀點與行為,對一個人的價值觀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價值觀分為普適性價值觀和特定性價值觀.人們以追求真善美為價值取向的觀念是為普適性價值觀.而個體對周圍的客觀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是為特定性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