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歷史
20世紀40年代以前,人類一直未能掌握一種能高效治療細菌性感染且副作用小的藥物。當時若某人患了肺結核,那么就意味著此人不久就會離開人世。為了改變這種局面,科研人員進行了長期探索,然而在這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進展卻源自一個意外發現。?
近代,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首先發現了世界上第一種抗生素—青霉素,亞歷山大·弗萊明由于一次幸運的過失而發現了青霉素。
1928年,英國科學家Fleming在實驗研究中最早發現了青霉素,但由于當時技術不夠先進,認識不夠深刻,Fleming并沒有把青霉素單獨分離出來。
1929年,弗萊明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遺憾的是,這篇論文發表后一直沒有受到科學界的重視。
在用顯微鏡觀察這只培養皿時弗萊明發現,霉菌周圍的葡萄球菌菌落已被溶解。這意味著霉菌的某種分泌物能抑制葡萄球菌。此后的鑒定表明,上述霉菌為點青霉菌,因此弗萊明將其分泌的抑菌物質稱為青霉素。
然而遺憾的是弗萊明一直未能找到提取高純度青霉素的方法,于是他將點青霉菌菌株一代代地培養,并于1939年將菌種提供給準備系統研究青霉素的英國病理學家弗洛里(HowardWalterFlorey)和生物化學家錢恩。
1938年,德國化學家恩斯特錢恩在舊書堆里看到了弗萊明的那篇論文,于是開始做提純實驗。?
弗洛里和錢恩在1940年用青霉素重新做了實驗。他們給8只小鼠注射了致死劑量的鏈球菌,然后給其中的4只用青霉素治療。
幾個小時內,只有那4只用青霉素治療過的小鼠還健康活著。此后一系列臨床實驗證實了青霉素對鏈球菌、白喉桿菌等多種細菌感染的療效。
青霉素之所以能既殺死病菌,又不損害人體細胞,原因在于青霉素所含的青霉烷能使病菌細胞壁的合成發生障礙,導致病菌溶解死亡,而人和動物的細胞則沒有細胞壁。
1940年冬,錢恩提煉出了一點點青霉素,這雖然是一個重大突破,但離臨床應用還差得很遠。?
1941年,青霉素提純的接力棒傳到了澳大利亞病理學家瓦爾特弗洛里的手中。在美國軍方的協助下,弗洛里在飛行員外出執行任務時從各國機場帶回來的泥土中分離出菌種,使青霉素的產量從每立方厘米2單位提高到了40單位。
1941年前后英國牛津大學病理學家霍華德·弗洛里與生物化學家錢恩實現對青霉素的分離與純化,并發現其對傳染病的療效,但是青霉素會使個別人發生過敏反應,所以在應用前必須做皮試。
所用的抗生素大多數是從微生物培養液中提取的,有些抗生素已能人工合成。由于不同種類的抗生素的化學成分不一,因此它們對微生物的作用機理也很不相同,有些抑制蛋白質的合成,有些抑制核酸的合成,有些則抑制細胞壁的合成。
通過一段時間的緊張實驗,弗洛里、錢恩終于用冷凍干燥法提取了青霉素晶體。之后,弗洛里在一種甜瓜上發現了可供大量提取青霉素的霉菌,并用玉米粉調制出了相應的培養液。在這些研究成果的推動下,美國制藥企業于1942年開始對青霉素進行大批量生產。
到了1943年,制藥公司已經發現了批量生產青霉素的方法。當時英國和美國正在和納粹德國交戰。這種新的藥物對控制傷口感染非常有效。
1943年10月,弗洛里和美國軍方簽訂了首批青霉素生產合同。青霉素在二戰末期橫空出世,迅速扭轉了盟國的戰局。戰后,青霉素更得到了廣泛應用,拯救了數以千萬人的生命。到1944年,藥物的供應已經足夠治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有參戰的盟軍士兵。
因這項偉大發明,1945年,弗萊明、弗洛里和錢恩因“發現青霉素及其臨床效用”而共同榮獲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45年,英國化學家霍奇金(D.C.Hodgkin)用X射線衍射法測出了青霉素的分子結構。
1944年9月5日,中國第一批國產青霉素誕生,揭開了中國生產抗生素的歷史。截至2001年年底,中國的青霉素年產量已占世界青霉素年總產量的60%,居世界首位。
2002年,Birol等人提出了基于過程機理的模型,該過程綜合考慮了發酵中微生物的各種生理變化,發現這是個十分復雜的過程。為了更加方便地對青霉素過程進行研究,Birol對Bajpai和Reuss提出的非結構式模型進行了擴展,對模型進一步簡化,方便研究。
/iknow-pic.cdn.bcebos.com/e7cd7b899e510fb3c21d4e93d433c895d1430ca9"target="_blank"title="點擊查看大圖"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e7cd7b899e510fb3c21d4e93d433c895d1430ca9?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e7cd7b899e510fb3c21d4e93d433c895d1430ca9"/>
擴展資料青霉素(Penicillin,或音譯盤尼西林)又被稱為青霉素G、peillinG、盤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鈉、芐青霉素鈉、青霉素鉀、芐青霉素鉀。
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種,是指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壞細菌的細胞壁并在細菌細胞的繁殖期起殺菌作用的一類抗生素,是由青霉菌中提煉出的抗生素。
青霉素屬于β-內酰胺類抗生素(β-lactams),β-內酰胺類抗生素包括青霉素、頭孢菌素、碳青霉烯類、單環類、頭霉素類等。青霉素是很常用的抗菌藥品。但每次使用前必須做皮試,以防過敏。
主要功能
青霉素是一種高效、低毒、臨床應用廣泛的重要抗生素。
它的研制成功大大增強了人類抵抗細菌性感染的能力,帶動了抗生素家族的誕生。它的出現開創了用抗生素治療疾病的新紀元。
通過數十年的完善,青霉素針劑和口服青霉素已能分別治療肺炎、腦膜炎、心內膜炎、白喉、炭疽等病。繼青霉素之后,鏈霉素、氯霉素、土霉素、四環素等抗生素不斷產生,增強了人類治療傳染性疾病的能力。但與此同時,部分病菌的抗藥性也在逐漸增強。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科研人員目前正在開發藥效更強的抗生素,探索如何阻止病菌獲得抵抗基因,并以植物為原料開發抗菌類藥物。?
青霉素它不能耐受耐藥菌株(如耐藥金葡)所產生的酶,易被其破壞,且其抗菌譜較窄,主要對革蘭氏陽性菌有效。青霉素G有鉀鹽、鈉鹽之分,鉀鹽不僅不能直接靜注,靜脈滴注時,也要仔細計算鉀離子量,以免注入人體形成高血鉀而抑制心臟功能,造成死亡。
青霉素類抗生素的毒性很小,由于β-內酰胺類作用于細菌的細胞壁,而人類只有細胞膜無細胞壁,故對人類的毒性較小,除能引起嚴重的過敏反應外,在一般用量下,其毒性不甚明顯。
使用該品必須先做皮內試驗。青霉素過敏試驗包括皮膚試驗方法(簡稱青霉素皮試)及體外試驗方法,其中以皮內注射較準確。
皮試本身也有一定的危險性,約有25%的過敏性休克死亡的病人死于皮試。所以皮試或注射給藥時都應作好充分的搶救準備。
在換用不同批號青霉素時,也需重作皮試。干粉劑可保存多年不失效,但注射液、皮試液均不穩定,以新鮮配制為佳。而且對于自腎排泄,腎功能不良者,劑量應適當調整。此外,局部應用致敏機會多,且細菌易產生抗藥性,故不提倡。
參考資料:/baike.baidu.com/item/%E9%9D%92%E9%9C%89%E7%B4%A0"target="_blank"title="只支持選中一個鏈接時生效">百度百科:青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