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音樂方面的成語
關于音樂方面的成語
出處:《論語·八佾》:“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哀絲豪竹絲: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豪竹:粗大的竹管制成的樂器。形容管弦樂聲的悲壯動人。出處:唐·杜甫《醉為馬墜諸公攜酒相看》詩:“酒肉如山又一時,初筵哀絲動豪竹。”。巴人下里①即下里巴人。古代楚國流行的民間歌曲。用以稱流俗的音樂。巴,古國名,在今四川東部一帶,古為楚地。下里,鄉里。②泛指粗俗的。出處:南朝·梁簡文帝《與湘東王書》:“故玉微金銑,反為拙目所嗤;《巴人下里》,更合郢中之聽。”。北鄙之聲指殷紂時的音樂。后世視為亡國之聲。出處:見“北鄙之音”。北鄙之音指殷紂時的音樂。后世視為亡國之聲。亦作“北鄙之聲”。
導讀出處:《論語·八佾》:“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哀絲豪竹絲: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豪竹:粗大的竹管制成的樂器。形容管弦樂聲的悲壯動人。出處:唐·杜甫《醉為馬墜諸公攜酒相看》詩:“酒肉如山又一時,初筵哀絲動豪竹。”。巴人下里①即下里巴人。古代楚國流行的民間歌曲。用以稱流俗的音樂。巴,古國名,在今四川東部一帶,古為楚地。下里,鄉里。②泛指粗俗的。出處:南朝·梁簡文帝《與湘東王書》:“故玉微金銑,反為拙目所嗤;《巴人下里》,更合郢中之聽。”。北鄙之聲指殷紂時的音樂。后世視為亡國之聲。出處:見“北鄙之音”。北鄙之音指殷紂時的音樂。后世視為亡國之聲。亦作“北鄙之聲”。
![](https://img.51dongshi.com/20240928/wz/18185401752.jpg)
哀而不傷哀:悲哀;傷:傷害。憂愁而不悲傷,形容感情有節制;另形容詩歌、音樂優美雅致,感情適度。比喻做事沒有過頭也無不及。 出處:《論語·八佾》:“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哀絲豪竹絲: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豪竹:粗大的竹管制成的樂器。形容管弦樂聲的悲壯動人。 出處:唐·杜甫《醉為馬墜諸公攜酒相看》詩:“酒肉如山又一時,初筵哀絲動豪竹。” 巴人下里①即下里巴人。古代楚國流行的民間歌曲。用以稱流俗的音樂。巴,古國名,在今四川東部一帶,古為楚地。下里,鄉里。②泛指粗俗的。 出處:南朝·梁簡文帝《與湘東王書》:“故玉微金銑,反為拙目所嗤;《巴人下里》,更合郢中之聽。” 北鄙之聲指殷紂時的音樂。后世視為亡國之聲。 出處:見“北鄙之音”。 北鄙之音指殷紂時的音樂。后世視為亡國之聲。亦作“北鄙之聲”。 出處:《史記·樂書》:“紂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國亡……夫朝歌者不時也,北者敗也,鄙者陋也,紂樂好之,與萬國殊心,諸侯不附,百姓不親,天下畔之,枚身死國亡。” 不同凡響凡響:平凡的音樂。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 出處:魯迅《墳·摩羅詩力說》:“自學之聲發,每響必中于人心,清晰昭明,不同凡響。” 不知肉味原指被美妙的音樂所陶醉,因而辨不出肉味。后形容專心學習,吃東西辨不出味道。也形容生活困難,無肉可吃。 出處:《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吹篪乞食吹著篪討吃的。指在街頭行乞。篪:古代的一種音樂,象笛子,有八孔。 吹彈歌舞演奏管弦樂器,唱歌跳舞。泛指音樂舞蹈娛樂活動。 出處:元·無名氏《來生債》第二折:“居士,如今那高樓上吹彈歌舞,飲酒歡娛,敢管待那士大夫哩。” 彈絲品竹吹彈樂器,諳熟音樂。 出處:宋·無名氏《張協狀元》戲文開場:“但咱們,雖宦裔,總皆通。彈絲品竹,那堪詠月與嘲風。”明·楊柔勝《玉環記·皋謁延賞》:“盡稱我彈絲品竹,沉李浮瓜,此處當追賞。” 斷章取義斷:截斷;章:音樂一曲為一章。指不顧全篇文章或談話的內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與原意不符。 出處:《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賦詩斷章,余取所求焉。” 斷章取意斷:截斷;章:音樂一曲為一章。指不顧全篇文章或談話的內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與原意不符。同“斷章取義”。 頓挫抑揚形容詩文作品或音樂聲響等高低起伏、停頓轉折,和諧而有節奏。 出處:宋·魏慶之《詩人玉屑·靖節·休齋論〈歸去來辭〉》:“陶淵明罷彭澤令,賦《歸去來》,而自命曰辭。迨今人歌之,頓挫抑揚,自協聲律,蓋其詞高甚。” 峨峨洋洋用以形容音樂高亢奔放。后亦用以形容歡樂之態。 出處:語本《列子·湯問》:“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狗馬聲色良犬、駿馬、音樂、女色。泛指養狗、騎馬、聽歌、狎妓等剝削階級行樂的方式。借指窮奢極侈的享樂。 出處:宋·張孝祥《宣州新建御書閣記》:“謂雖極天下之貴,而退朝燕息,從容娛樂者,獨在于是,狗馬聲色技巧之奉,不皇及也。” 鼓吹喧闐形容音樂演奏的聲音嘈雜熱鬧。 出處:《醒世姻緣傳》第九三回:“離店家不上五六里之地,只是后面鼓吹喧闐,回頭觀看,燈火燭天。” 顧曲周郎原指周瑜業于音樂。后泛指通音樂戲曲的人。 出處:《三國志·吳書·周瑜傳》:“瑜少精意于音樂,雖三爵之后,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有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黃鐘大呂黃鐘:我國古代音韻十二律中六種陽律的第一律。大呂:六種陰律的第四律。形容音樂或言辭莊嚴、正大、高妙、和諧。 出處:《周禮·春官·大司樂》:“乃奏黃鐘,歌大呂,舞云門,以祀天神。”鄭玄注:“以黃鐘之鐘,大呂之聲為均者,黃鐘陽聲之首,大呂為之合。” 黃鐘毀棄黃鐘:黃銅鑄的鐘,我國古代音樂有十二律,陰陽各六,黃鐘為陽六律的第一律;毀:毀壞;棄:拋棄。比喻賢人遭受擯斥。 出處:戰國·楚·屈原《卜居》:“黃鐘毀棄,瓦缶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 回腸傷氣形容音樂、文章等纏綿悱惻,感人之極。 出處:戰國·楚·宋玉《高唐賦》:“纖條悲鳴,聲似竽籟,清濁相和,五變四會,感心動耳,回腸傷氣。孤子寡婦,寒心酸鼻。”李善注:“言上諸聲,能回轉入腸,傷斷人氣。” 擊節稱賞節:節拍;賞:贊賞。形容對詩文、音樂等的贊賞。 出處:晉·左思《蜀都賦》:“巴姬彈弦,漢女擊節。” 擊節嘆賞節:節拍;賞:贊賞。形容對詩文、音樂等的贊賞。 出處:晉·左思《蜀都賦》:“巴姬彈弦,漢女擊節。” 金鼓喧闐金鼓:金鉦和鼓。喧闐:聲音大。形容音樂演奏的聲音嘈雜熱鬧。亦形容軍威壯盛或戰況激烈 出處:清·金捧閶《守一齋筆記·蘆花會》:“忽金鼓喧闐,儀衛甚盛,觀者踵接肩摩。” 鈞天廣樂鈞天:古代神話傳說指天之中央;廣樂:優美而雄壯的音樂。指天上的音樂,仙樂。后形容優美雄壯的樂曲。 出處:《列子·周穆王》:“王實以為清都紫微,鈞天廣樂,帝之所居。” 龍言鳳語比喻輕松悠揚的音樂之聲。 靡靡之樂指柔弱、頹靡的音樂。 出處:《韓非子·十過》:“此師延之所作,與紂為靡靡之樂也……先此聲者,其國必削。”《史記·殷本紀》:“于是使師涓作新淫聲,北里之舞,靡靡之樂。” 靡靡之聲指柔弱、頹靡的音樂。同“靡靡之音”。 出處:《南史·宋紀中·前廢帝》:“事畢,將奏靡靡之聲。” 靡靡之音靡靡:柔弱,萎靡不振。使人萎靡不振的音樂。指頹廢的、低級趣味的樂曲。 出處:《韓非子·十過》:“此師延之所作,與紂為靡靡之樂也。”《史記·殷本紀》:“北里之舞,靡靡之樂。” 南風不競南風:南方的音樂;不競:指樂音微弱。原指楚軍戰不能勝。后比喻競賽的對手力量不強。 出處:《左傳·襄公十八年》:“不害,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南風不競,多死聲,楚必無功。” 裊裊余音裊裊:宛轉悠揚。余音:不絕之音。形容音樂結束后悠揚悅耳的聲音仍然綿延不絕,回響在耳邊。同“余音裊裊”。 出處: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十一回:“諸君聽小子講書,不必就散,尚有一回裊裊余音哩。” 輕歌曼舞音樂輕快,舞姿優美。 出處:元·喬孟符《兩世姻緣》第一折:“似大姐這般玉質花容,清歌妙舞,在這歌妓中可是少也。”
關于音樂方面的成語
出處:《論語·八佾》:“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哀絲豪竹絲: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豪竹:粗大的竹管制成的樂器。形容管弦樂聲的悲壯動人。出處:唐·杜甫《醉為馬墜諸公攜酒相看》詩:“酒肉如山又一時,初筵哀絲動豪竹。”。巴人下里①即下里巴人。古代楚國流行的民間歌曲。用以稱流俗的音樂。巴,古國名,在今四川東部一帶,古為楚地。下里,鄉里。②泛指粗俗的。出處:南朝·梁簡文帝《與湘東王書》:“故玉微金銑,反為拙目所嗤;《巴人下里》,更合郢中之聽。”。北鄙之聲指殷紂時的音樂。后世視為亡國之聲。出處:見“北鄙之音”。北鄙之音指殷紂時的音樂。后世視為亡國之聲。亦作“北鄙之聲”。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