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51dongshi.com/20240928/wz/18185000052.jpg)
這是本人第一次看有關曾國藩的書,閱讀之前,坦率地說,本人對其理解甚少。所以今日寫此書評,也只能算是淺談。 第一次見到曾國藩這個名字,是在小學上歷史課的時分,一兩行文字概括了他的終身最大“成就”—勝利鎮壓安定天國運動,當時的印象就是曾國藩是個不折不扣鎮壓中國農民起義的大劊子手,換句話說就是晚清腐朽政權的走卒。 一晃兒多年過去,再聽到這個名字卻是在去年參與的一次培訓課堂上,一個臺灣講師對他很推崇,并向本人們強力引薦《冰鑒》這本書。眾所周知,曾國藩善于識人、選人、用人,《冰鑒》這本書寫的就是他看相的學問。《論語別裁》一書中曾談到:"有人說,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有十三套學問,傳播下來的只要一套--《曾國藩家書》。其實傳播下來的有兩套,另一套是曾國藩看相的學問--《冰鑒》這一部書。"曾國藩德相術口訣: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 功名看氣概,富貴看肉體; 主見看指爪,風云看腳筋; 若要看條理,全在言語中。 彼時,本人對心理學很感興味,對面相之術也很獵奇,當時,還很鄭重地抄下了這個口訣,并畫下了那幅宏大的面譜,但從此就放置一邊,再沒掀開。 最近看到曾國藩的名字,就是前兩周去左近的圖書館借書,恰看到書架上有這本傳記,一時獵奇,借了回家,想看看曾國藩在他的侄兒筆下到底會是怎樣一個人。 這本書用了兩天讀完,覺得還不錯,資料翔實,立論客觀,讓本人對曾國藩的認識也慢慢有了一點概念。本書初以《曾國藩之生平與事業》問世于1935年,一時洛陽紙貴。作者系曾國藩的侄子,所以全文寫作多是簡化文言文,讀起來有些費力,有些章節內容多有反復,脈絡不夠明晰,文學欣賞性不夠強,但作為一本研讀歷史的素材來看,已是綽綽有余。最可貴的是本書編選了曾國藩的若干詩文、筆記、書信,與正文相照應,能夠理解到真正的曾國藩,但前提是要具備一定的文言文功底。 關于曾國藩的評價,近百年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曾國藩表揚者有之,斥罵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國藩鎮壓安定天國時,即有人責其殺人過多,送其綽號“曾剃頭”。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罵他是賣國賊,致使曾國藩也覺得“內咎神明,外咎清議”,以至有四面楚歌之慮。但在本書里,作者立場鮮明:曾國藩是清朝的中興之臣,正是由于他勝利的鎮壓了安定天國起義,才得以使清朝又持續了60年壽命,中國沒有提早土崩瓦解。 而近代關于安定天國的歷史評價早已從教科書上一邊倒的積極表揚轉為較客觀的歷史評價,安定天國起義固然是一次大型的農民起義運動,但是它并沒有給農民帶來解放,只是換了某種名義把農民仍舊約束在封建剝削制度之上,從洪秀全入住南京后給后宮嬪妃立下的“十不準”就能看出其與腐朽的清朝統治政權沒什么區別;另外安定天國不加剖析地反對以儒家文化為主流的中國傳統文化,對當時和后世社會產生了不良影響。曾國藩與安定天國的比賽,與其說是一次封建地主階級對廣闊農民的鎮壓,不如說是兩者迥然不同的政治思想之間的一次比賽,由于曾國藩是鐵桿的儒教衛道士,而洪秀全反對的則是基督教,宗教這個東西是最具有排他性的。書里曾提及“記得有一位日本學者說起,曾國藩和天平天國的戰爭,是一幕東方的宗教戰爭,這話真實有幾分可信。” 歷史這個東西是最講不清的,一百個人眼里有一百種歷史,這里就不糾纏于曾國藩的歷史功過了,只談一點,本人對曾國藩自己的印象。 全書給本人印象最深的是曾國藩的虛心求過及鍥而不舍。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曾國藩過人之處在于他平常每天自己找出差錯,請旁人指出差錯,等到覺得差錯存在時,再用極大地毅力來改正。他曾在日記里寫道:“前以八德自勉,曰:勤,儉,剛,明,忠,恕,謙,渾,近日于勤字不能理論;于謙、渾二字,尤覺相違,涑愧無已。(甲子四月)”曾國藩求過的第二辦法,便是懇求朋友和兄弟直言相告。他說:“余身旁須有一胸襟恬淡者,時時伺吾之短,以相諫規,庶不使‘矜心’生于不盲目。” 聯想今日,許多紅了的所謂“名人”,別提自查差錯了,就連他人的意見主動送上門來都懶得理睬,聽而不聞。一時間批判意見聽得多了,以至會惱羞成怒,反咬一口,比方前段時間李少紅攜新版《紅樓夢》中的年輕演員們到上海錄制節目時忽然心情失控,責備媒體往常對新《紅樓夢》滿是挑刺和負面報道。 “本人以為新《紅樓夢》播出以來媒體不斷以挑刺的目光來對待本人們,從不寫本人們好的中央,只寫負面報道,這是什么心態?重復黑《紅樓夢》,這太武斷了。”本人想曾國藩假如活到今天,聽到此番行動,不知作何感受。不論怎樣,不論處于什么時期,這種虛心求過,嚴于律己的肉體還是值得倡導和自創的。 曾國藩在年輕時曾立下著名的“日課十二條”,作為他每日生活的標準: 一、主靜:無事時劃一嚴肅,心如止水;應事時專注不雜,心無旁物。 二、靜坐:每日須靜坐,體驗靜極生陽來復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三、早起:拂曉即起,絕不戀床。 四、讀書不二:書未看完,絕不翻看其他,每日須讀十頁。 五、讀史:每日至少讀二十三史十頁,即便有事亦不連續。 六、謹言:出言慎重,時時以“禍從口出”為念。 七、養氣:氣藏丹田,修身養性。 八、保身:節勞節欲節飲食,隨時將自己當作養病之人。 九、日知其所亡:每日記下茶余偶談一篇,分為德行門、學問門、經濟門、藝術門。 十、月無忘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不可一味耽誤,否則最易溺心喪志。 十一、作字:早飯后習字半小時,凡筆墨應酬,皆作為功課對待,絕不留待次日。 十二、夜不出門:臨功疲神,切戒切戒! 其中有四條他不斷鍥而不舍,堅持到最后。分別是:一、起早;二、寫日記;三、讀史十頁;四、記茶余偶談。這四件事,他終身未連續,從而構成了一套自己的修身理論和修身辦法,并為世人留下了著名的家書和日記。 有人可能以為寫日記并責難事,但寫日記用楷書,并且終身不時,還是需求相當大的毅力的。即便在他軍務最忙碌的時分,他也不肯曠費,直到他臨死的前一天,本人們還能夠看到他最后一天的日記,這種有恒的肉體,正是他終身輝煌的中央,也是本人們最值得效法的。至于讀書,曾國藩在同治十年的時分,曾經六十一歲,并且右眼失明,許多人勸他靜養享福,但他仍舊讀書不息,決不使時光虛度。 有意義的是,曾國藩的失敗閱歷在此書中也有記載。他年輕時曾連考兩次會試不中,隨后又努力溫習一年,在虛歲28歲時,道光十八年(1838)殿試考中了同進士,從此之后,一步一階的踏上仕途之路,后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在他初戰安定天國時,也曾“初失利于岳州,后挫敗于靖港,憤急之余,兩次投水自殺,都為左右救起,得以不死。”可見曾國藩雖終生修身,但終歸也是個凡人,也有曾經過不去的坎兒,若非左右救起,那么中國后期的歷史恐怕就要改寫了。這兩件事情,也再次佐證了“失敗是勝利之母”,假如年輕的曾國藩在兩次落第之后放棄走仕途之路,很有可能他會反復他父親的老路,去當私塾先生了,那對風雨飄揚中的晚清和中國無疑都是一宏大損失。“今天很嚴酷,明天更嚴酷,后天很美妙,但是絕大多數人,死在明天晚上,見不著后天的太陽。”這是馬云在阿里巴巴經常說的一句名言,亦即要永不放棄,本人想曾國藩是深諳此理,并事必躬親之。 總而言之,這本書關于喜歡曾國藩或愛好歷史真相的人,還是值得一看的,引薦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