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陽歷新年的1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285度時,節氣即是“小寒”。這時,太陽還在地球的南回歸線附近徘徊,北半球接受的太陽光熱仍是極弱小的,中國的先民在長期的經驗中認識到,這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氣象資料證實,小寒是氣溫最低的節氣,只有少數年份的大寒氣溫低于小寒。一般人會錯以為冬至時太陽到了南回歸線最冷,冬至時的地表固然得到的太陽光、熱最少,但還有土壤深層的熱量補充,所以還不是全年最冷的時候。
冬至過后,到“三九”前后,即小寒節氣期間,土壤深層的熱量也消耗殆盡,盡管得到的太陽光、熱稍有增加,仍入不敷出,于是便出現全年的最低溫度。民間有“小寒勝大寒”之說。小寒與大寒、小暑、大暑及處暑一樣,是表示氣溫冷暖變化的節氣。有意思的是,小寒是中國農歷二十四節氣里的第二十三個節氣,跟最后一個節氣大寒一道表示嚴冬季節。跟冬至節氣處于一個太陽年的最后幾天不同,農歷年的節氣的最后是小寒、大寒,這說明中國農歷安排農事的某種方便。
氣象學家解釋說,在小寒節氣,東亞大槽發展得最為強大和穩定,蒙古冷高壓和阿留申低壓也達到最為強大且穩定,西風槽脊尺度達到最大,并配合最強的西風強度。小寒節氣冷空氣降溫過程頻繁,但達到寒潮標準的并不多。中國內地最冷的地區是黑龍江北部,最低氣溫可達零下40℃左右,天寒地凍,滴水成冰,成為冰雕玉琢的世界。北京的平均氣溫一般在零下5℃上下,極端最低溫度低于零下15℃。
小編還是提醒大家,多穿衣服少出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