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4歲的寶寶,幼兒園老師只要念一遍就夠了,而對7歲或者更大的寶寶,老師反而要多重復(fù)幾次才能讓他掌握正確的讀音,這不是因為4歲的寶寶是神童或者7歲的寶寶很笨,而是因為特殊敏感期在起作用。寶寶在4歲到5歲半會進入閱讀敏感期,過了這個階段,寶寶敏感性就消失了。
因此,常有不少爸媽費解,為何自己家里的孩子不愛讀書?這很可能是因為錯過了孩子的閱讀敏感期,孩子對閱讀的熱情再也提不上來了。
那么,什么階段是孩子的閱讀敏感期?
如果你家孩子有這些特征的,就代表閱讀敏感期來了:
1、無論什么書都翻來看,無論能不能看懂都一本正經(jīng)地看,能看懂的會反復(fù)看;
2、凡是有書的地方,比如去到書店或圖書館,會熱心地看個不停,一會翻看這本、一會翻看那本;
3、喜歡聽故事,也會時常編故事給大人聽,想象力豐富;
4、指著書上的字閱讀,即使大多數(shù)時候看不懂,會自編發(fā)音上去。
閱讀敏感期一般是在孩子4歲半到5歲半的時候來臨,有些智力較好的孩子會提前,只要智力正常,一般不會超過6歲。6歲后的閱讀相比于6歲前,孩子更難養(yǎng)成興趣習(xí)慣,所以6歲前也稱為兒童閱讀的黃金期。
其次14歲前還有一次彌補機會,被稱為兒童閱讀的白銀階段,錯過了之后孩子的自我閱讀意識就會弱很多了。
有句話叫做“活到老,學(xué)到老”,閱讀是學(xué)的一種方式,閱讀也是伴隨人一生的活動。因此,爸爸媽媽要從小為寶寶創(chuàng)造有益的閱讀環(huán)境,培養(yǎng)寶寶從小就具有良好的閱讀習(xí)慣,接受有益的信息,為提高寶寶獲取知識的能力、鑒賞能力、情趣能力打下基礎(chǔ)。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幾點,如何為寶寶創(chuàng)造有益的閱讀環(huán)境。
第一、爸爸媽媽要形成閱讀習(xí)慣,營造全家閱讀的氛圍,要用行為來影響和引導(dǎo)寶寶。
第二、要注意物理環(huán)境和閱讀姿勢。一方面要光線適度,保持安靜。另一方面閱讀時要保持正確的姿勢,眼睛和書本保持適當(dāng)?shù)木嚯x,不要太近。閱讀時,在寶寶可以端正的坐著時,盡量保持正確的坐姿,不要讓寶寶躺著或趴著看書。
第三、根據(jù)寶寶的年齡和閱讀能力,選擇適當(dāng)?shù)淖x物和恰當(dāng)?shù)拈喿x方式。1-2歲寶寶可以讀嬰兒畫報和配單幅圖的兒歌為主,爸爸媽媽一邊指著圖畫,一邊給寶寶讀兒歌,提高寶寶的閱讀興趣。寶寶想翻書時,可以把不容易撕壞的書給寶寶翻,雖然寶寶不認識字,但這種翻書的動作也有助于寶寶智力的開發(fā)。
第四、注重與寶寶的互動。爸爸媽媽在讀的時候,一個表情,一個動作,一個反問或其他提問,都能引起寶寶對閱讀內(nèi)容的關(guān)注,引發(fā)寶寶的思考。
寶寶閱讀敏感期,可以開展以下活動,讓寶寶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xí)慣和知識獲取能力。
1、看圖片、識事物。需要準備道具,爸爸媽媽需要用硬紙板、白紙制作一些兩面都是白的大幅紙卡,然后在紙卡的一面畫上一些常見物體的輪廓圖,如水果、蔬菜、日常用品、動物等,在另一面寫出物體的名稱。也可以在網(wǎng)上購買,一般是早教卡或者識字卡。
媽媽準備好5張卡片,放在桌子上,將有圖形的一面朝向上,媽媽依次從上面拿一張卡片給寶寶看圖形,并在抽出時清晰的讀出卡片圖形的名稱。
活動提示,每天進行2-3次即可,促進寶寶視覺感受能力、視覺分辨能力、視覺記憶能力的發(fā)展。讓寶寶在圖片事物與相應(yīng)文字之間建立聯(lián)系。
2、看卡片認漢字。漢字識字卡片,如山、石、田、風(fēng)、云、雪等。
爸爸媽媽拿出一張字卡,放在寶寶面前,一邊指著漢字,一邊讀給寶寶聽。也可以一邊指字,一邊讓寶寶讀出來。
活動圖示,通過這樣的方法,可以使寶寶在生動的形象中,記住一些簡單的、常見的漢字。逐漸積累,為將來的閱讀打下詞匯量的基礎(chǔ)。這里需要注意的是,避免讓寶寶識別圖像和文字不能完全聯(lián)系在一起的卡片。如蔬菜卡,卡片畫了一堆菜,這樣容易使寶寶思維混亂。
3、讓寶寶讀整篇文章,適合年齡4歲或以上。需要準備一篇200字左右的兒童讀物,一般是圖配字的故事書。
爸爸媽媽每天讀給寶寶聽,一邊讀一邊指著每個字讓寶寶認識,并且把相應(yīng)內(nèi)容與圖畫對應(yīng)起來。
寶寶有不明白的地方,爸爸媽媽需要給寶寶講解明白。循序漸進,直到寶寶把這篇內(nèi)容能自己讀出來。
活動提示,爸爸媽媽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看一本書的圖畫是否適合寶寶,不僅要看圖畫的色彩、造型、構(gòu)圖等,還要看是否符合情節(jié)、是否對文字內(nèi)容有提示意義,是否有啟發(fā)性。
4、讀科普,認識小動物。這是一則案例
4歲的寶寶非常愛聽配樂朗誦的科普文章《蟬》。每次寶寶吃完晚飯,就自己打開媽媽的手機,聽《蟬》的配樂朗讀的錄音,每次靜靜的聽著,想象著。
媽媽發(fā)現(xiàn)后,趕緊把法布爾的《昆蟲記》買來,找到《蟬》這篇文章,并且打開錄音,指著書上的文字,讓寶寶看。但是寶寶似乎還是把興趣集中在聽朗讀上,只隨便看了看那些圖片。媽媽就此不再打擾寶寶聽《蟬》的朗誦了。
后來,夏天的時候,爸爸媽媽帶寶寶去爺爺奶奶家,爺爺給寶寶捉了一只“知了”給她玩,這下她可感興趣了,而且還得意的說:“我知道,我知道,這是蟬,不叫知了,它要4年才能才長出來呢。書里是這樣說的……”說著說著,竟然把《蟬》的原文中的句子一字不差的背了出來。
爸爸媽媽從此發(fā)現(xiàn),如果能將科普故事和現(xiàn)實生活集合起來,會起到很好的閱讀理解效果。此后,寶寶的爸爸媽媽非常注意帶寶寶切身去看一下書里寫的真實的動物和植物。
案例提示,媽媽一開始為寶寶所做的,沒什么錯誤,但是“不合時宜”。媽媽以為可以通過看書和看圖片的方式理解閱讀中的內(nèi)容,可是卻沒想到實際體驗的快樂才是寶寶理解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