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的直接斗爭目標是拒簽巴黎和約,罷免親日派官僚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的職務。
一,五四運動斗爭結果后續。
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美國倡議的華盛頓會議召開。
1922年2月4日,中國和日本還在華盛頓簽訂了《中日解決山東問題懸案條約》及其附約。條約規定:
1、日本將德國舊租借地交還中國,中國將該地全部開為商埠;
2、原駐青島、膠濟鐵路及其支線的日軍應立即撤退;
3、青島海關歸還中國;
4、膠濟鐵路及其支線歸還中國等。
附約中規定了對日本人和外國僑民的許多特殊權利,但是中國通過該條約收回了山東半島
主權和膠濟鐵路權益。
二,五四運動背景。
五四運動的導火索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1919年1月1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獲勝的27個協約國,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和平會議。中國作為戰勝國之一,派出了陸征祥、顧維鈞等5位代表參加會議。巴黎和會不顧中國提出的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三項提案,背信棄義,把德國在青島及山東的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中國人民的反日情緒日漸增長,引發了偉大的五四運動。
三,五四運動簡介。
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游行、請愿、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又稱“五四風雷”。
起因,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列強無暇東顧,日本趁機加強對中國的侵略,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中國人民的反日情緒日漸增長。1919年1月,英、美、法、日、意等戰勝國在巴黎召開對德和會,決定由日本繼承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特權。中國是參加對德宣戰的戰勝國之一,但北洋軍閥政府卻準備接受這個決定。這次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引發了偉大的五四運動。
從1918年11月的“公理戰勝強權”慶典,到次年1月的巴黎會議,短短兩個月時間,當時的中國充分詮釋了“自古弱國無外交”的定律,所謂的“公理戰勝強權”不過是一個美麗的童話。面對這樣屈辱的局面,從5月4日開始,北京的學生紛紛罷課,組織演講、宣傳,隨后天津、上海、廣州、南京、杭州、武漢、濟南的學生、工人也給予支持。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5月4日被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正式定為青年節。2019年4月30日,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
四,五四運動過程及結果。
1.(1)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學3000多名學生走上街頭舉行集會,事件演變愈發愈烈,導致“火燒趙家樓”事件。
(2)1919年6月4日,800余名學生被逮捕,引發了又一次的大規模抗議。
(3)1919年6月5日,上海工人開始大規模罷工,以響應學生。
(4)1919年6月12日以后,工人相繼復工,學生停止罷課。
(5)1919年6月28日,中國代表沒有在和約上簽字。
2、結果:1919年6月28日,中國代表沒有在合約上簽字。五四運動最終取得勝利。
五,五四運動歷史影響。
五四運動從形式上是中國學生的愛國運動,但從整個社會背景社會發展來說,它的影響遠遠不止于此,除了波及中國思想文化,政治發展方向,社會經濟潮流,教育,亦對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時它對現時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社會亦有著不可低估之影響。
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性質),是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開始;青年學生起了先鋒作用;中國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傳播了馬克思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