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51dongshi.com/20240928/wz/18174334152.jpg)
關城是萬里長城防線上最為集中的防御據點。歷代長城沿線的交通要道上設有關隘或關城,并派重兵鎮守,如明代設立九邊重鎮,即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太原鎮、榆林鎮、寧夏鎮、固原鎮、甘肅鎮等。這些重鎮分區、分段把守長城。關城設置的位置至關重要,均是選擇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處,以收到以極少的兵力抵御強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生動地說明了關城的重要性。長城沿線的關城有大有小,數量很多。就以明長城的關城來說,大大小小有近千處之多,著名的如山海關、黃崖關、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平型關、雁門關、偏關、嘉峪關以及漢代的陽關、玉門關等。有些大的關城附近還帶有許多小關,如山海關附近就有十多處小關城,共同組成了萬里長城的防御工程建筑系統。有些重要的關城,本身就有幾重防線,如居庸關除本關外,尚有南口、北口。上關三道關防。北口即八達嶺,是居庸關最重要的前哨防線。關隘的設置在我國由來已久,古代關隘出現在夏、商、周三代,最早的用途是朝廷在邊境上所設的收稅關卡,后來到春秋戰國時代,隨著關隘與長城的有機結合,賦予了其新的含義,成了抵御外來之敵的屏障。長城關隘常建于關津要道之處,它通常選擇和構筑在具有重要戰略、戰術價值和敵我必爭的高山峻嶺之上,深溝峽谷之中,依山傍水的咽喉之地;或構筑在能控制江河海灣的要地,能以較少兵力抗擊較多敵人的進攻。關隘上所構筑的關城,是長城防線上起支撐骨干作用的守御要點,是和長城防線在某一地區的安危直接相關的。關隘的關城,大都由方形或多邊形的城墻及城門、城樓、墩臺相互結合而成,有的還有護城河。能駐扎和部署較多的兵力,儲備足夠的兵器、食糧和軍用物資,直接供應和支援關城所管轄范圍內長城線上的防御作戰,它又是封鎖突破口、保障縱深控制的兵力反擊入侵之敵和堵塞突破口的有力支撐。明長城關隘的修筑在這方面最具典型的代表意義。明代在東起鴨綠江,西至祁連山的長城沿線修筑了撫順關、山海關、古北口、居庸關、勝金關、嘉峪關等1000多座名關要塞。為了加強京師的防衛,還在京畿外圍修筑了內外三關。明長城關隘多選擇在古今通衢大道上,如山海關雄距于華北通往東北的門戶。嘉峪關控扼河西走廊西端的咽喉,古北口與居庸關東西對峙是京師通往內蒙古草原的要道,自古就是雄險之地。這些大關口歷來為兵家爭奪要地,意義重大。在古代戰爭中,關隘的得失,關系到戰爭的勝負,乃至國家的安危。選河口建關是明長城特點之一,河北境內250余座大小關口中大部分都是在河口之處建關,這是因為北人犯邊入侵多沿河道上下。還有山口建關,山口有的有河流通過,有的則險崖壁立,一線青霄,如淶水的大龍門即是,這些都是通車騎和千軍萬馬的要隘。另一種在山坳處開關門以通步騎如沙嶺口、龍王峪口、界嶺口等。在長城上置關建隘,不但著眼于阻斷敵人的主要進攻走廊,同時還依據關城,伸出兩翼扼守制高點,控制一定的防御地區,達到點線結合,形成犄角之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