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金殿簡介
昆明金殿簡介
“中國金殿博覽苑”內匯集了中國現存的六座古代銅建筑,均按照2:1的比例用珍貴楠木經過仿銅處理建成。這些銅殿包括頤和園萬壽山寶云閣、湖北武當山銅殿、陜西五臺山“萬壽殿”、山東泰山金闋及武當山“轉運殿”中的元代小銅殿。紫禁城則用于保護銅殿,其城墻高達一丈,周長三百六十五尺,象征一年的天數,寓意日日平安。紫禁城由青磚砌成,堅固厚重,各方向均設一門,門上繪有紅色圖案并裝有金色門釘。西門頂上的魁星樓供奉魁星,為“魁星樓”。歷經多次戰爭和地震,紫禁城幾度受損,但依靠歷代管理者的修繕,至今仍完好如初。
導讀“中國金殿博覽苑”內匯集了中國現存的六座古代銅建筑,均按照2:1的比例用珍貴楠木經過仿銅處理建成。這些銅殿包括頤和園萬壽山寶云閣、湖北武當山銅殿、陜西五臺山“萬壽殿”、山東泰山金闋及武當山“轉運殿”中的元代小銅殿。紫禁城則用于保護銅殿,其城墻高達一丈,周長三百六十五尺,象征一年的天數,寓意日日平安。紫禁城由青磚砌成,堅固厚重,各方向均設一門,門上繪有紅色圖案并裝有金色門釘。西門頂上的魁星樓供奉魁星,為“魁星樓”。歷經多次戰爭和地震,紫禁城幾度受損,但依靠歷代管理者的修繕,至今仍完好如初。
![](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108/wz/18365532752.jpg)
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昆明金殿名勝區坐落于昆明東北郊的鳴鳳山,這里不僅匯集了名勝古跡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太和宮金殿”,還融合了昆明園林植物園,成為一個綜合性風景名勝園林。金殿自明萬歷三十年(1602年)起,云南巡撫陳用賓仿照湖北武當山中峰在鳴鳳山建立了太和宮,并鑄銅造真武殿。到了明崇禎十年(1637年),銅殿被遷至賓川雞足山。清康熙十年(1671年),吳三桂重建真武銅殿,從此鳴鳳山又被稱為金殿。明代時,鳴鳳山因“鸚鵡春深”的美譽而聞名,清代則被稱為“鳴鳳勝境”。進入太和宮山門,一座氣勢宏偉的欞星門矗立在眼前。欞星門象征著取得士之意,門兩側塑有青獅白象,寓含“青獅獻瑞,白象呈祥”的吉祥寓意。“中國金殿博覽苑”內匯集了中國現存的六座古代銅建筑,均按照2:1的比例用珍貴楠木經過仿銅處理建成。這些銅殿包括頤和園萬壽山寶云閣、湖北武當山銅殿、陜西五臺山“萬壽殿”、山東泰山金闋及武當山“轉運殿”中的元代小銅殿。紫禁城則用于保護銅殿,其城墻高達一丈,周長三百六十五尺,象征一年的天數,寓意日日平安。紫禁城由青磚砌成,堅固厚重,各方向均設一門,門上繪有紅色圖案并裝有金色門釘。西門頂上的魁星樓供奉魁星,為“魁星樓”。歷經多次戰爭和地震,紫禁城幾度受損,但依靠歷代管理者的修繕,至今仍完好如初。金殿文物館位于太和宮天師殿內,館內藏有大量明清以來的重要文物,數量在全省風景旅游區中名列前茅。館藏包括鐵器、銅器、瓷器、兵器、法器、衡器、石雕、木雕、泥塑、錦緞、經典、古代生活用品及名人字畫和碑刻等,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體現了滇人的智慧,蘊含豐富的歷史人文信息。其中,道教鎮山七星寶劍、七星旗和吳三桂使用過的大刀尤為珍貴,為探索云南道教和地方文化史提供了重要依據。西周青銅文物展室設于太和宮天師殿,為弘揚戰國至西漢時期以及后代歷朝的青銅文物,展出了大量有代表性的青銅器仿品,如云南爨文化特點的歷代銅制器物、中原傳入云南的歷代銅器、道眾生活與法事活動用的銅鑄器物等。展品中包括銅俎、貯貝器、銅枕、銅鼓、銅兵器、編鐘、酒鐏、古鼎、銅乳鑼、銅紋片等,這些器物做工樸拙優美,典雅精致。“古滇銅魂,金殿神韻”青銅文化展館依托全國最大的銅殿——金殿,以及中國金殿博覽苑、青銅文化景廊、永樂大鐘和銅牛園,展示了四百多年歷史文化背景下的昆明金殿與滇銅文化發祥地——“天南銅都”東川聯合設立的青銅文化展館。展覽內容涵蓋了云南青銅文化的輝煌歷史,從開采、冶煉、澆鑄到造型及向全國運送,突出金殿的青銅文化主題,配以云南出土的青銅文物仿制品、生動的雕塑群、實物模型、圖片和文字資料,讓游客深入了解云南悠久的青銅歷史文化。歷史文化景廊是金殿名勝區連接文物古跡區與園林植物園的主游路,用雅致的青石鋪設,兩旁綠草如茵,沙松環繞,點綴著六組戰國至漢代云南江川李家山、晉寧石寨山等地出土的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青銅文物仿制雕塑。游客穿行其中,感受歷史的滄桑與文化的升華。
昆明金殿簡介
“中國金殿博覽苑”內匯集了中國現存的六座古代銅建筑,均按照2:1的比例用珍貴楠木經過仿銅處理建成。這些銅殿包括頤和園萬壽山寶云閣、湖北武當山銅殿、陜西五臺山“萬壽殿”、山東泰山金闋及武當山“轉運殿”中的元代小銅殿。紫禁城則用于保護銅殿,其城墻高達一丈,周長三百六十五尺,象征一年的天數,寓意日日平安。紫禁城由青磚砌成,堅固厚重,各方向均設一門,門上繪有紅色圖案并裝有金色門釘。西門頂上的魁星樓供奉魁星,為“魁星樓”。歷經多次戰爭和地震,紫禁城幾度受損,但依靠歷代管理者的修繕,至今仍完好如初。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