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規定了違約金的利率不能超過24,低于24的從其約定。如果超過年利率24的部分不還,法院會予以支持。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規定如下:1、第二十九條 借貸雙方對逾期利率有約定的,從其約定,但以不超過年利率24為限。未約定逾期利率或者約定不明的,人民法院可以區分不同情況處理:(一)既未約定借期內的利率,也未約定逾期利率,出借人主張借款人自逾期還款之日起按照年利率6支付資金占用期間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二)約定了借期內的利率但未約定逾期利率,出借人主張借款人自逾期還款之日起按照借期內的利率支付資金占用期間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2、第三十條 出借人與借款人既約定了逾期利率,又約定了違約金或者其他費用,出借人可以選擇主張逾期利息、違約金或者其他費用,也可以一并主張,但總計超過年利率24的部分,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擴展資料?關于借貸違約金的其他規定如下:一、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規定如下:第一百一十四條 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約定的違約金低于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于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當事人就遲延履行約定違約金的,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后,還應當履行債務。二、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規定如下:1、第二十七條當事人通過反訴或者抗辯的方式,請求人民法院依照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二款的規定調整違約金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2、第二十八條當事人依照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二款的規定,請求人民法院增加違約金的,增加后的違約金數額以不超過實際損失額為限。增加違約金以后,當事人又請求對方賠償損失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3、第二十九條當事人主張約定的違約金過高請求予以適當減少的,人民法院應當以實際損失為基礎,兼顧合同的履行情況、當事人的過錯程度以及預期利益等綜合因素,根據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予以衡量,并作出裁決。當事人約定的違約金超過造成損失的百分之三十的,一般可以認定為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二款規定的“過分高于造成的損失”。智能法律助手 法行寶 AI智能咨詢 法律計算器 法律意見書 法律文書 去提問 民間借貸的違約金怎么算是合法的 借款合同違約金多少合法 借款違約金多少合法 民間借貸違約金有什么規定 為你推薦 民間借貸可以主張違約金嗎 法律分析:我國立法對違約金性質的界定,決定了當事人在合同中可以約定違約金,也允許當事人約定具有懲罰性目的的違約金。在民間借貸合同中,當事人約定逾期還款違約金,相當于遲延履行違約金,帶有一定懲罰性質,是對及時合同履行的督促,起到促使借款人履行還款義務的作用。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一百一十四條 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約定的違約金低于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于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當事人就遲延履行約定違約金的,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后, 張沂峰律師 執業14年 資質認證 2022-04-27 借款違約金多少合法 法律分析:借款違約金約定時,不能超過合同成立時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四倍,以免涉嫌高利貸行為。2021年實施的《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五條第一款規定,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法律依據:《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五條第一款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 胡興巍律師 執業4年 資質認證 2022-01-18 民間借貸的違約金怎么算是合法的 法律分析:法律沒有具體規定民間借貸違約金的范圍,也無法統一算法。但是違約金加利息不能超過民間借錢利息目前不能超過15.4%,這是司法保護上線。只要在15.4%以下的利率,都是可以的。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條 禁止高利放貸,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借款合同對支付利息沒有約定的,視為沒有利息。借款合同對支付利息約定不明確,當事人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按照當地或者當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習慣、市場利率等因素確定利息;自然人之間借款的,視為沒有利息。第二十五條 出借人請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約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但是雙方約定的利率超過合同成立時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四倍的除外。前款所稱“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是指中國人民銀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自2019年8月20日起每月發布的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 曲駱律師 執業11年 資質認證 2022-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