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季晚稻種植技術
雙季晚稻種植技術
首先,在品種選擇上,應根據當地生態環境、栽培條件和市場需求,選用適應性強、抗性好且產量穩定的優質晚稻品種。例如,在沿海地區,可選擇抗白葉枯和抗倒伏的品種;山區則宜選用抗稻瘟病品種。近年來,經過審定或引種的優質品種如泰優398、野香優航1573和桂野豐等,因具有較好的抗性和米質,廣受農戶歡迎。其次,確定適宜的播種時間是確保雙季晚稻安全齊穗和高產的關鍵。一般來說,晚稻的播種時間應根據早稻的收獲期、晚稻的安全齊穗期以及品種的生育期來綜合確定。在多數地區,晚稻的播種時間通常集中在6月下旬至7月初,如6月20日至25日之間,以確保晚稻能在適宜的時節內完成生長周期。
導讀首先,在品種選擇上,應根據當地生態環境、栽培條件和市場需求,選用適應性強、抗性好且產量穩定的優質晚稻品種。例如,在沿海地區,可選擇抗白葉枯和抗倒伏的品種;山區則宜選用抗稻瘟病品種。近年來,經過審定或引種的優質品種如泰優398、野香優航1573和桂野豐等,因具有較好的抗性和米質,廣受農戶歡迎。其次,確定適宜的播種時間是確保雙季晚稻安全齊穗和高產的關鍵。一般來說,晚稻的播種時間應根據早稻的收獲期、晚稻的安全齊穗期以及品種的生育期來綜合確定。在多數地區,晚稻的播種時間通常集中在6月下旬至7月初,如6月20日至25日之間,以確保晚稻能在適宜的時節內完成生長周期。
![](https://img.51dongshi.com/20241128/wz/18325507252.jpg)
雙季晚稻種植技術涉及多個關鍵環節,包括品種選擇、播種時間確定、育秧方式、田間管理以及病蟲害防治等。首先,在品種選擇上,應根據當地生態環境、栽培條件和市場需求,選用適應性強、抗性好且產量穩定的優質晚稻品種。例如,在沿海地區,可選擇抗白葉枯和抗倒伏的品種;山區則宜選用抗稻瘟病品種。近年來,經過審定或引種的優質品種如泰優398、野香優航1573和桂野豐等,因具有較好的抗性和米質,廣受農戶歡迎。其次,確定適宜的播種時間是確保雙季晚稻安全齊穗和高產的關鍵。一般來說,晚稻的播種時間應根據早稻的收獲期、晚稻的安全齊穗期以及品種的生育期來綜合確定。在多數地區,晚稻的播種時間通常集中在6月下旬至7月初,如6月20日至25日之間,以確保晚稻能在適宜的時節內完成生長周期。在育秧方式上,晚稻育秧多采用塑盤育秧或濕潤育秧方式。塑盤育秧便于機械化操作,節省人力,且秧苗素質較好。育秧期間,應合理控制秧齡,一般不超過25天,以保證秧苗的健壯和移栽后的快速返青。同時,根據大田面積和預期的栽插密度,合理計算用種量和秧盤數量,確保移栽時有足夠的秧苗。田間管理方面,重點是合理密植、科學施肥和有效控水。合理密植是指根據品種特性和土壤肥力條件,確定適宜的栽插密度,使稻株分布均勻,充分利用光能。科學施肥則是根據晚稻的生長需求和土壤養分狀況,合理配比氮、磷、鉀肥,以滿足晚稻不同生長階段的需求。在施肥過程中,應注意控制施肥量和施肥時機,避免過量施肥造成浪費和環境污染。有效控水則是指根據晚稻的生長發育需要和當地氣候條件,合理安排灌溉和排水,確保稻田水分適宜,為晚稻的高產優質創造條件。最后,病蟲害防治是雙季晚稻種植中不可忽視的一環。晚稻生長期間可能遇到的主要病蟲害包括稻瘟病、紋枯病、稻飛虱和螟蟲等。為了有效防治這些病蟲害,應采取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相結合的方法。例如,通過選用抗性品種、合理輪作和科學施肥等農業措施來增強稻株的抗病能力;利用天敵和微生物等生物資源來控制害蟲數量;在必要時,也可選用高效低毒的化學藥劑進行防治,但需注意藥劑的使用量和使用時機,避免對環境和稻米品質造成不良影響。
雙季晚稻種植技術
首先,在品種選擇上,應根據當地生態環境、栽培條件和市場需求,選用適應性強、抗性好且產量穩定的優質晚稻品種。例如,在沿海地區,可選擇抗白葉枯和抗倒伏的品種;山區則宜選用抗稻瘟病品種。近年來,經過審定或引種的優質品種如泰優398、野香優航1573和桂野豐等,因具有較好的抗性和米質,廣受農戶歡迎。其次,確定適宜的播種時間是確保雙季晚稻安全齊穗和高產的關鍵。一般來說,晚稻的播種時間應根據早稻的收獲期、晚稻的安全齊穗期以及品種的生育期來綜合確定。在多數地區,晚稻的播種時間通常集中在6月下旬至7月初,如6月20日至25日之間,以確保晚稻能在適宜的時節內完成生長周期。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