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1:50000的地圖算路坡度時,要拿(12/路與等高線相交的直線毫米長)x等高線之間的間隔?
為什么1:50000的地圖算路坡度時,要拿(12/路與等高線相交的直線毫米長)x等高線之間的間隔?
2.當計算地圖上的路坡度時,我們關注的是道路的垂直高度變化與水平距離變化之間的關系。這個關系是通過計算單位水平距離上的垂直高度變化來得到的,即坡度通常表示為垂直高度變化除以水平距離變化。3.在地圖上,等高線是用來表示地面上相同高度的點的連線。等高線之間的間隔表示了相鄰兩個等高線之間的高度差。例如,如果等高線之間的間隔是10毫米,并且這個間隔在地圖上代表10米的高度差,那么在實際地面上,每走10米,高度會上升或下降10米。4.您提到的公式中的“1/2路與等高線相交的直線毫米長”這部分描述似乎有些混淆。通常情況下,我們會取與等高線相交的垂直線段長度的一半作為水平距離的估算,因為這條線段的一半代表了車輛或行人在水平方向上走過的實際距離。
導讀2.當計算地圖上的路坡度時,我們關注的是道路的垂直高度變化與水平距離變化之間的關系。這個關系是通過計算單位水平距離上的垂直高度變化來得到的,即坡度通常表示為垂直高度變化除以水平距離變化。3.在地圖上,等高線是用來表示地面上相同高度的點的連線。等高線之間的間隔表示了相鄰兩個等高線之間的高度差。例如,如果等高線之間的間隔是10毫米,并且這個間隔在地圖上代表10米的高度差,那么在實際地面上,每走10米,高度會上升或下降10米。4.您提到的公式中的“1/2路與等高線相交的直線毫米長”這部分描述似乎有些混淆。通常情況下,我們會取與等高線相交的垂直線段長度的一半作為水平距離的估算,因為這條線段的一半代表了車輛或行人在水平方向上走過的實際距離。
![](https://img.51dongshi.com/20241127/wz/18327961552.jpg)
1.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地圖上的比例尺是表示地圖上的距離與實際地面距離的比例關系。在您提到的1:50000的比例尺地圖上,1單位長度(如1厘米)在實際地面上對應的長度是50000單位長度(如50000厘米或500米)。2. 當計算地圖上的路坡度時,我們關注的是道路的垂直高度變化與水平距離變化之間的關系。這個關系是通過計算單位水平距離上的垂直高度變化來得到的,即坡度通常表示為垂直高度變化除以水平距離變化。3. 在地圖上,等高線是用來表示地面上相同高度的點的連線。等高線之間的間隔表示了相鄰兩個等高線之間的高度差。例如,如果等高線之間的間隔是10毫米,并且這個間隔在地圖上代表10米的高度差,那么在實際地面上,每走10米,高度會上升或下降10米。4. 您提到的公式中的“1/2路與等高線相交的直線毫米長”這部分描述似乎有些混淆。通常情況下,我們會取與等高線相交的垂直線段長度的一半作為水平距離的估算,因為這條線段的一半代表了車輛或行人在水平方向上走過的實際距離。5. 綜上所述,如果要計算地圖上某段道路的坡度,我們會使用以下公式:坡度 = (垂直高度變化) / (水平距離變化)。其中,垂直高度變化可以通過等高線間隔來確定,水平距離變化則是與等高線相交的垂直線段長度的一半。6. 舉個例子,如果一段路在地圖上的長度是10毫米,而相鄰等高線之間的間隔(代表實際高度差)是10毫米,那么這段路的坡度計算為:坡度 = (10毫米 / 10毫米) / (10毫米 / 2) = 1 / 5 = 20%。這意味著在實際地面上,每走20米水平距離,高度會變化10米。7. 最后,糾正您提到的錯誤,正確的公式應該是:坡度 = (等高線間隔 * 1/2) / (地圖上的水平距離)。所以,如果地圖上的水平距離是10毫米,等高線間隔也是10毫米,那么坡度計算為:坡度 = (10毫米 * 1/2) / 10毫米 = 1/2 / 10 = 1/20 = 5%。
為什么1:50000的地圖算路坡度時,要拿(12/路與等高線相交的直線毫米長)x等高線之間的間隔?
2.當計算地圖上的路坡度時,我們關注的是道路的垂直高度變化與水平距離變化之間的關系。這個關系是通過計算單位水平距離上的垂直高度變化來得到的,即坡度通常表示為垂直高度變化除以水平距離變化。3.在地圖上,等高線是用來表示地面上相同高度的點的連線。等高線之間的間隔表示了相鄰兩個等高線之間的高度差。例如,如果等高線之間的間隔是10毫米,并且這個間隔在地圖上代表10米的高度差,那么在實際地面上,每走10米,高度會上升或下降10米。4.您提到的公式中的“1/2路與等高線相交的直線毫米長”這部分描述似乎有些混淆。通常情況下,我們會取與等高線相交的垂直線段長度的一半作為水平距離的估算,因為這條線段的一半代表了車輛或行人在水平方向上走過的實際距離。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