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必是什么意思?
未必是什么意思?
1.拼音:wèi bì。2.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論》:“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者未必能行?!?釋義:能做的人不一定會說,能說的人不一定會做。3.例句。- 中國人推崇以德報怨的態(tài)度,其實這未必妥當。- 雖然仁人們未必肯用,但我還可以言之成理。擴展資料。1.近義詞:不定 [bù dìng] 釋義:不穩(wěn)定;不安定;亦表示不肯定,后面常有表示疑問的詞或肯定和否定相疊的詞組。出處:南朝·梁·江淹《別賦》:“是以別方不定,別理千名。” 翻譯:所以盡管別離的雙方并無一定含蓄,別離也有種種不同的原因。
導讀1.拼音:wèi bì。2.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論》:“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者未必能行。” 釋義:能做的人不一定會說,能說的人不一定會做。3.例句。- 中國人推崇以德報怨的態(tài)度,其實這未必妥當。- 雖然仁人們未必肯用,但我還可以言之成理。擴展資料。1.近義詞:不定 [bù dìng] 釋義:不穩(wěn)定;不安定;亦表示不肯定,后面常有表示疑問的詞或肯定和否定相疊的詞組。出處:南朝·梁·江淹《別賦》:“是以別方不定,別理千名。” 翻譯:所以盡管別離的雙方并無一定含蓄,別離也有種種不同的原因。
![](https://img.51dongshi.com/20241127/wz/18327902052.jpg)
未必的意思是不一定、可能。在四川和湖南等地的方言中,它表示“難道”的意思。1. 拼音:wèi bì2.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論》:“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者未必能行?!?釋義:能做的人不一定會說,能說的人不一定會做。3. 例句: - 中國人推崇以德報怨的態(tài)度,其實這未必妥當。 - 雖然仁人們未必肯用,但我還可以言之成理。擴展資料:1. 近義詞:不定 [bù dìng] 釋義:不穩(wěn)定;不安定;亦表示不肯定,后面常有表示疑問的詞或肯定和否定相疊的詞組。出處:南朝·梁·江淹《別賦》:“是以別方不定,別理千名?!?翻譯:所以盡管別離的雙方并無一定含蓄,別離也有種種不同的原因。2. 反義詞:必然 [bì rán] 釋義:屬性詞。事理上確定不移;亦指不以人們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出處:元·施耐庵《水滸傳》第五六回:“倘或點名不到,官司必然見責?!?翻譯:加入點名的時候陪老或不在,官吏一定會責怪。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未必
未必是什么意思?
1.拼音:wèi bì。2.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論》:“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者未必能行?!?釋義:能做的人不一定會說,能說的人不一定會做。3.例句。- 中國人推崇以德報怨的態(tài)度,其實這未必妥當。- 雖然仁人們未必肯用,但我還可以言之成理。擴展資料。1.近義詞:不定 [bù dìng] 釋義:不穩(wěn)定;不安定;亦表示不肯定,后面常有表示疑問的詞或肯定和否定相疊的詞組。出處:南朝·梁·江淹《別賦》:“是以別方不定,別理千名?!?翻譯:所以盡管別離的雙方并無一定含蓄,別離也有種種不同的原因。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