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水族自治縣歷史沿革
三都水族自治縣歷史沿革
進入晉至南朝宋時期,三都的地理歸屬更為復雜,部分區域屬于牂牁郡的東南角,其余部分則隸屬于武陵郡的西南角。南朝齊時期,牂牁郡的東南角和齊熙郡的西北角在此地交界。梁、陳時期,三都歸南牂牁郡管理。隋朝時期,三都再次劃歸牂牁郡。唐朝貞觀三年,三都境內開始設立行政區劃,建立了婆覽縣,涵蓋今三都的恒豐、塘州、合江等地;都尚縣則覆蓋現今的三都都江一帶,當時屬于應州管轄,州治設在都尚縣。宋朝時期,三都隸屬于夔州路的紹慶府,是該府所轄五十六羈縻州的南部東段邊地。
導讀進入晉至南朝宋時期,三都的地理歸屬更為復雜,部分區域屬于牂牁郡的東南角,其余部分則隸屬于武陵郡的西南角。南朝齊時期,牂牁郡的東南角和齊熙郡的西北角在此地交界。梁、陳時期,三都歸南牂牁郡管理。隋朝時期,三都再次劃歸牂牁郡。唐朝貞觀三年,三都境內開始設立行政區劃,建立了婆覽縣,涵蓋今三都的恒豐、塘州、合江等地;都尚縣則覆蓋現今的三都都江一帶,當時屬于應州管轄,州治設在都尚縣。宋朝時期,三都隸屬于夔州路的紹慶府,是該府所轄五十六羈縻州的南部東段邊地。
![](https://img.51dongshi.com/20241127/wz/18327502352.jpg)
三都水族自治縣的歷史沿革錯綜復雜,涉及多個朝代的更替和政權的變化。夏朝時期,該地區屬于梁州東南部。商朝時期,則劃歸荊州西南部。到了周朝,三都成為越國的領土,兼有牂牁國的部分地盤。秦朝時期,三都隸屬于象郡且蘭縣。漢朝時,這里又是牂牁郡的一部分。進入晉至南朝宋時期,三都的地理歸屬更為復雜,部分區域屬于牂牁郡的東南角,其余部分則隸屬于武陵郡的西南角。南朝齊時期,牂牁郡的東南角和齊熙郡的西北角在此地交界。梁、陳時期,三都歸南牂牁郡管理。隋朝時期,三都再次劃歸牂牁郡。唐朝貞觀三年,三都境內開始設立行政區劃,建立了婆覽縣,涵蓋今三都的恒豐、塘州、合江等地;都尚縣則覆蓋現今的三都都江一帶,當時屬于應州管轄,州治設在都尚縣。宋朝時期,三都隸屬于夔州路的紹慶府,是該府所轄五十六羈縻州的南部東段邊地。元朝至元二十六年,三都西南部的爛土等地成立定云府,陳蒙洞改為陳蒙州,合江提升為合江州。至元二十八年,設立陳蒙爛土軍民安撫司。明朝洪武年間,三都定云安撫司改為都勻安撫司;洪武二十四年,張均被封為合江州陳蒙爛土長官,隸屬于都勻衛。弘治七年,長官司歸屬獨山州,成為新設都勻府的一部分。雍正九年,設立都江廳通判,即今三都水族自治縣都江鎮,歸都勻府管轄。雍正十二年,爛土司地置三腳屯州同,即今三合、大河、普安、中和等鄉鎮。民國二年,都江廳改稱都江縣,三腳州同改稱三合縣。民國三十年,貴州省政府將都江、三合兩縣合并,改名三都縣,三都縣治設三合鎮,都江縣署改為區署。1949年12月6日,三都解放;1950年1月14日,三都縣人民政府成立。1956年9月11日,國務院決定撤銷三都縣,設置三都水家族自治縣,同年12月21日,更名為三都水族自治縣。1957年1月2日,三都水族自治縣正式成立,縣治設三合鎮,隸屬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自那時起,縣名和縣治一直保持至今。三都水族自治縣不僅是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還位于貴州省,是連接西南省區南下出海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通往桂林、貴陽、昆明至樟江國家級喀斯特森林保護區旅游線路上的便捷通道。
三都水族自治縣歷史沿革
進入晉至南朝宋時期,三都的地理歸屬更為復雜,部分區域屬于牂牁郡的東南角,其余部分則隸屬于武陵郡的西南角。南朝齊時期,牂牁郡的東南角和齊熙郡的西北角在此地交界。梁、陳時期,三都歸南牂牁郡管理。隋朝時期,三都再次劃歸牂牁郡。唐朝貞觀三年,三都境內開始設立行政區劃,建立了婆覽縣,涵蓋今三都的恒豐、塘州、合江等地;都尚縣則覆蓋現今的三都都江一帶,當時屬于應州管轄,州治設在都尚縣。宋朝時期,三都隸屬于夔州路的紹慶府,是該府所轄五十六羈縻州的南部東段邊地。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