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服飾制度嚴格規定了衣著形制、材質和顏色的等級差別。武德四年,唐高祖制定服飾制度,明確了祭服、朝服、公服和常服四種類型。尤其是常服,赤黃色成為皇帝專用,黃袍逐漸成為帝王的象征。后續的唐太宗、高宗、德宗、文宗等皇帝都進一步明確了文武百官和庶民百姓的服飾區別。貴族官僚和富裕家庭的服飾多采用錦繡綾羅,而庶民則穿著粗布麻衣,服飾穿著有嚴格的等級限制。唐代男子的服飾風尚大體上可以分為初唐至盛唐和中晚唐兩個階段。初唐至盛唐時期,流行穿著褲褶服式,頭戴幞頭,身穿圓領、右衽、長及膝的窄袖袍衫,腰束革帶,足蹬長靴或軟皮靴。到了中晚唐時期,上層社會男子服飾回歸秦漢寬袍長袖的樣式,但褲褶服式仍在下層人民中流行。唐代婦女的服飾樣式多樣,基本形式包括裙、襦、衫和帔。唐初女裝多繼承隋制,以粗穿窄袖衫襦搭配曳地長裙,足蹬弓履或高頭履。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民族關系、中外交流的密切,特別是婦女思想的解放,唐代女裝逐漸變得暴露和開放。自永徽年間起,婦女外出時不再全身遮蔽,而是使用了帷幔,帽裙至頸,逐漸變得淺露。士庶也紛紛效仿。不久,婦女騎馬時戴著胡帽,髻發外露,甚至穿著男式衣服靴衫,招搖過市。到了天寶年間,貴族和士民流行穿著胡服,胡帽,婦女則佩戴步搖釵,衣袖狹窄。中唐以后,窄袖服裝逐漸不再流行,寬袖衣裳開始興起,婦女服飾日益肥大。唐代婦女的發型和化妝也非常豐富多樣。以高髻為美,發式有云髻、螺髻、反綰髻、半翻髻、三角髻、雙環望仙髻、回鶻髻、烏蠻髻等。面部化妝程序包括敷鉛粉、抹胭脂、涂鴉黃、畫黛眉、點口脂、描面魘、貼花鈿等,眉式就有鴛鴦、小山、五岳、三峰、垂珠、月梭等十多種。唐代飲食非常豐富,主食以麥、粟、稻為主,間以多種雜糧。小麥面食最為常見,無論貴賤都食用,樣式最多,如湯餅、胡餅、蒸餅、煎餅等。副食以小蔥、韭、蒜、姜、菠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