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雜交水稻種植特點論文
分析雜交水稻種植特點論文
分析雜交水稻種植特點論文 一、分蘗和有效穗 1978年和1979年秋季,在福建的龍海、平和等地進行了雜交水稻高產的調查,掌握了52塊田的資料。結合該地區農業局驗收整理的388塊田的資料,我們選擇了理論產量與實際產量相差300公斤/公頃內的197塊田的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汕優2號和四優2號的早、晚季都表現出產量與總粒數的偏相關達到顯著水平(具體公式略)。根據穗數和穗粒數計算標準偏回歸系數,我們發現增穗的增產潛力大于增粒的增產潛力。我們還調查了全省6個地區11個縣的晚季雜交水稻有效穗數與產量的關系。結果表明,每公頃產3750公斤以下的有效穗數為135~180萬。每公頃產6250、6000公斤的為225~240萬,每公頃產6750、7500公斤的為270、288萬;每公頃產9750、1
導讀分析雜交水稻種植特點論文 一、分蘗和有效穗 1978年和1979年秋季,在福建的龍海、平和等地進行了雜交水稻高產的調查,掌握了52塊田的資料。結合該地區農業局驗收整理的388塊田的資料,我們選擇了理論產量與實際產量相差300公斤/公頃內的197塊田的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汕優2號和四優2號的早、晚季都表現出產量與總粒數的偏相關達到顯著水平(具體公式略)。根據穗數和穗粒數計算標準偏回歸系數,我們發現增穗的增產潛力大于增粒的增產潛力。我們還調查了全省6個地區11個縣的晚季雜交水稻有效穗數與產量的關系。結果表明,每公頃產3750公斤以下的有效穗數為135~180萬。每公頃產6250、6000公斤的為225~240萬,每公頃產6750、7500公斤的為270、288萬;每公頃產9750、1
![](https://img.51dongshi.com/20241127/wz/18328386152.jpg)
分析雜交水稻種植特點論文 一、分蘗和有效穗 1978年和1979年秋季,我們在福建的龍海、平和等地進行了雜交水稻高產的調查,掌握了52塊田的資料。結合該地區農業局驗收整理的388塊田的資料,我們選擇了理論產量與實際產量相差300公斤/公頃內的197塊田的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汕優2號和四優2號的早、晚季都表現出產量與總粒數的偏相關達到顯著水平(具體公式略)。根據穗數和穗粒數計算標準偏回歸系數,我們發現增穗的增產潛力大于增粒的增產潛力。我們還調查了全省6個地區11個縣的晚季雜交水稻有效穗數與產量的關系。結果表明,每公頃產3750公斤以下的有效穗數為135~180萬。每公頃產6250、6000公斤的為225~240萬,每公頃產6750、7500公斤的為270、288萬;每公頃產9750、12000公斤的為300、345萬。這說明有效穗多產量高,有效穗少產量低。197塊田的資料分析指出:基本苗數、最高莖蘗數、分蘗成穗率分別與有效穗數呈顯著或極顯著正相關。 (一)秧苗素質與無效苗 1979年,我們進行了秧苗素質研究,設置了秧苗素質與本田施氮量的兩種處理。試驗結果顯示,產量差異顯著。具體四個處理分析如下:扁蒲秧2本,210公斤N/公頃,“”。75公斤/公頃;三叉秧1本,105公斤/公頃,6375.0公斤/公頃;扁蒲秧3本,210公斤/公頃,5699.75公斤/公頃;二叉秧1本,105公斤/公頃,5649.75公斤/公頃。單稈秧比二叉秧、三叉秧多用1、2倍種子和多1倍氮肥,但每公頃僅分別增加150公斤和24.5公斤。根純早據考種材料,二叉秧的有效穗數較三本秧少31.8%,而穗實粒數則多5%。因此,多叉秧具有省種、省肥、大穗的增產作用。我們又分析各節位分蘗穗的產量比重,三叉秧2/O、3/O兩節位分蘗占總穗數的46%,產量占總產量的49%。多本秧5/O、6/O、7/O三節位分蘗的產量占總產量的82%,前者為低節位分蘗,穗大、粒多;后者為中節位分蘗,穗較小、粒少。多本秧“指出,多叉秧葉綠素含量較無蘗秧多16.58~41.65%,從出苗到黃熟期,多叉秧的光合勢較無蘗秧高9~33%,根系也較發達。這樣,多叉秧的發達根系吸收氮素與葉綠素含量高的、光合勢強的葉片光合產物合成的氨基酸輸送到地上部的生長中心。初期促進分蘗,形成分蘗優勢,幼穗分化至成熟期壯稈大穗,形成穗粒優勢。 (二)最高分蘗數與分蘗成穗率 197塊田的最高莖蘗數為405~540萬/公頃,在此范圍內,最高莖蘗數與有效穗數呈極顯著正相關。每公頃產IO500公斤以上的69塊田的苗、株、穗比例為1、3、2,即每公頃插24、30萬叢,基本苗120、180萬,最高莖蘗數480、540萬,最后有效穗330、375萬,分蘗成穗率65、70%。要實現這種群體動態指標,首先要培育多叉壯秧,在此基礎上按雜交稻大田分蘗習性進行肥、水管理。1978年我們觀察了四優2號大田分蘗習性的結果:1、第一次分蘗的成穗率為98%,分布于1/O、9/O節位上。第二次分蘗的成穗率為40%,分布于2/O“5/O節上。第三次分蘗的成穗率為零。2、分蘗的發育受氮、碳營養影響很大。本田分蘗以第7節位分蘗的穗粒數最多,7/O節位分蘗于5/7出生。第一次追肥于4/28,每公頃施碳銨和過磷酸鈣各131.25公斤。按當時氣候條件,大約6、7天才能為稻根吸收。這說明第7/O節位分蘗的成長與氮素營養密切相關。拔節期具有3個葉片以上的分蘗,一般都能成穗;但若“大封行”出現于孕穗之前,這些分蘗會因光照不足而死亡,相對地,抽穗一乳熟期群體“稀疏”,基部透光率增加,植株基部腋芽重新萌發成分蘗。這些都說明雜交水稻分蘗的成長和消亡與碳素營養密切相關。3、據偏相關分析,節位與各節有效穗數呈顯著的負相關,即節位愈低,有效穗愈多。以上分析結果可作為育秧、整田施肥、插秧和本田肥、水管理的依據。
分析雜交水稻種植特點論文
分析雜交水稻種植特點論文 一、分蘗和有效穗 1978年和1979年秋季,在福建的龍海、平和等地進行了雜交水稻高產的調查,掌握了52塊田的資料。結合該地區農業局驗收整理的388塊田的資料,我們選擇了理論產量與實際產量相差300公斤/公頃內的197塊田的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汕優2號和四優2號的早、晚季都表現出產量與總粒數的偏相關達到顯著水平(具體公式略)。根據穗數和穗粒數計算標準偏回歸系數,我們發現增穗的增產潛力大于增粒的增產潛力。我們還調查了全省6個地區11個縣的晚季雜交水稻有效穗數與產量的關系。結果表明,每公頃產3750公斤以下的有效穗數為135~180萬。每公頃產6250、6000公斤的為225~240萬,每公頃產6750、7500公斤的為270、288萬;每公頃產9750、1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