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僅指損失的不確定性。風險,就是生產目的與勞動成果之間的不確定性,大致有兩層含義:一種定義強調了風險表現為收益不確定性;而另一種定義則強調風險表現為成本或代價的不確定性,若風險表現為收益或者代價的不確定性,說明風險產生的結果可能帶來損失、獲利或是無損失也無獲利,屬于廣義風險,所有人行使所有權的活動,應被視為管理風險,金融風險屬于此類。而風險表現為損失的不確定性,說明風險只能表現出損失,沒有從風險中獲利的可能性,屬于狹義風險。風險和收益成正比,所以一般積極進取的投資者偏向于高風險是為了獲得更高的利潤,而穩健型的投資者則著重于安全性的考慮。拓展資料:社會保險理論與實務以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文件)為依據,以工學結合,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為目標,著力突出以下幾個特色:(1)理實一體,量身定做本書以“理論夠用,實務為重”的原則,在教材中增加了企業實際案例,增設了“工作實例”、“想一想”、“做一做”、“拓展閱讀”“案例分析”等欄目。把社會保險理論與實務有序地結合在一起,改變了社會保險理論知識抽象難懂的狀況,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最大程度地滿足了工作的需要。本書結合保險公司實際需要,為保險類專業、理財類專業量身定做,具有一定特色。同時引入保險公司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實際案例,基于商業保險和理財規劃的角度,引導學生利用社會保險知識解決實務中的工作問題。用專業的思維分析商業保險與社會保險在實踐中的不同。為學生利用社會保險知識從事商業保險的銷售、承保、理賠、客戶服務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2)項目教學,任務驅動本書以項目任務為主線,以學生工作后的崗位任務要求為依據,以任務驅動為導向,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的項目式編寫模式。具體教學項目的選擇基于社會保險險種的設置實施項目教學,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強調“教、學、做、練一體化,理實一體化”的課程設計理念。本書體例新穎、活潑,盡可能增加其可讀性。(3)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本書配合保險職業學院與企業訂單式培養工作,與企業共同編寫開發教材。加快了保險專業的專業改革,課程改革的進程,促進產學研的深度合作。本書具有較大適用范圍,可供大中專院校學生、保險實務界工作人員、人力資源工作者及社會各界人士學習社會保險理論與實務之用。本書共分為七個項目,項目一、項目二、項目三由李麗編寫,項目四由馬麗華編寫,項目五由李一鳴編寫,項目六由吳新建編寫,項目七由馬柯夫編寫。全書由李麗負責總纂,田建湘副教授、黃素副教授擔任主審。本書在內容選取、素材收集及整體編著上,有幸得到中國人壽長沙市分公司銀行保險部趙凡經理、新華人壽湖南省分公司運營部胡煉經理、華泰人壽湖南分公司周以珂總經理等業內專家的參與與指導。